力挽狂瀾 殊死報唐中興大將之李光弼(第4/4頁)

唐朝諸軍畢集懷州城下後,決開丹水倒灌入城。賊軍頑抗,久攻不下。李光弼又使“地道戰”,派人挖洞偷偷入城,得到敵軍口令,潛上城樓,然後站在城墻上大呼,大開城門。唐軍一湧而入,立克懷州,擒俘安太清等三位賊軍大將。

對唐肅宗有擁立之功的大太監、觀軍容使魚朝恩輕信史思明散布的假消息,認為賊軍思鄉厭戰,想要李光弼等人立刻收復東都洛陽。李光弼賬下大將仆固懷恩也暗中嫉恨主師之功,對魚朝恩大加附合,數次上表說賊軍可一舉攻滅。李光弼對形勢十分清醒,上奏說:“賊鋒尚銳,請候時而動,不可輕進。”朝廷不聽,派中使督戰,催促進軍。李光弼不得已,蒼猝設陣於北邙山下。賊軍一直窩火不能平地決戰,傾軍而來,拼死進攻。唐軍大敗,軍資器械喪失無數。賊軍乘勝又攻占申州、興州等十三州。李光弼上書請罪,唐肅宗此時也知道不是他的過錯,優詔不罪。不久,又下制李光弼掌管河南、淮南東西、山南東、荊南丘道節度行營事,出鎮泗州。臨行前,皇帝親自賦詩送別。

危急關頭,李光弼抱病出征,入保徐州。接著,他派軍擊敗圍攻宋州唐軍的賊將史朝義,收復許州,俘獲賊軍大將二十多人。不久,李光弼又擊擒在浙東造反的袁晁,平定整個浙東。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唐廷進封李光弼為臨淮郡王。懾於李光弼的神威,一直擁軍自固的唐朝方面大將田神功、來王真、尚衡、殷仲卿等人相繼入朝復命,乖乖聽從朝廷調遣。

大功如此,李光弼仍有岌岌可危之感。

大太監魚朝恩和程遠振都對李光弼嫉恨得要死,天天想方設法背後進行中傷。(說起魚朝恩,就要說一下他統領的禁軍。本來,唐朝禁軍之始是那些隨李淵、李世民起兵的士卒。大唐建立後,為了照顧這些“從龍有功”的最早一批軍人,李唐把渭北的土地分給他們,以為禁衛親兵,當時叫元從禁軍。玄宗時,為了擊敗吐蕃入侵,在臨洮又以禁軍為骨幹設置神策軍。“安史之亂”爆發,神策軍一千多人奔援長安,半路就已聽說京城失陷。神策軍屯駐陜州,太監魚朝恩就以監軍身份掌握了這只軍隊。太監手中有了軍隊,就完全擁有了廢立皇帝的威權。特別是到了後來的唐德宗時期,由於皇帝猜忌大臣,寵信宦官,神策軍竟有15萬人之眾,以至於日後有七個唐朝皇帝均為宦官所立。)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入寇,兵鋒直指都城,唐代宗逃往陜郡。皇帝下詔,命李光弼赴行在來援。由於害怕魚朝恩等人趁機殺害,李光弼一直遷延行期,不敢面君。

昔日聞命赴難的大將軍,現在整日為一兩個沒有男根的大太監嚇得六神無主。而且,由於他威權漸失,不聽朝命,屬下將領田神功等人也慢慢不聽調遣。愧恥成疾,李光弼一病不起。身邊將吏向彌留中的大將軍問以身後事,李光弼感嘆道:“我一直為朝廷效命軍前,家有老母不能奉養,未盡孝子之職,還有什麽可說呢!”只是下令把自己獲賜的金帛分給賬下諸將。很快,李光弼病死營中,年五十七歲。唐廷予以國葬之禮,謚武穆。

後世史家對李光弼評價甚高,認為他完全可以與孫臏、吳起、白起、韓信這樣的古代良將相比肩,且品德方面,更勝一籌。殊不料,李大將軍晚年為太監所謀,困於口舌,不能自明,千方百計想保全性命,最終令自己處於更加危險的境地。驚懼成疾,竟以憂死,正是“工於料人而拙於謀已”,令後人嘆惋。古人謚法也非常有講究。李光弼被謚為武穆,武者,剛強直理、克定禍亂;穆者通繆,布德執義、中情見貌。然而,穆還有另一種謚法:武功未成曰穆。宋代嶽飛,後來也被追謚為武穆。

詩聖杜甫有首《八哀詩?故司徒李公光弼》,文學性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事跡:

司徒天寶末,北收晉陽甲。胡騎攻吾城,愁寂意不愜。

人安若泰山,薊北斷右脅。朔方氣乃蘇,黎首見帝業。

二宮泣西郊,九廟起頹壓。未散河陽卒,思明偽臣妾。

復自碣石來,火焚乾坤獵。高視笑祿山,公又大獻捷。

異王冊崇勛,小敵信所怯。擁兵鎮河汴,千裏初妥帖。

青蠅紛營營,風雨秋一葉。內省未入朝,死淚終映睫。

大屋去高棟,長城掃遺堞。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龍匣。”

雅望與英姿,惻愴槐裏接。三軍晦光彩,烈士痛稠疊。

直筆在史臣,將來洗箱篋。吾思哭孤冢,南紀阻歸楫。

扶顛永蕭條,未濟失利涉。疲苶竟何人,灑涕巴東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