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瀾 殊死報唐中興大將之李光弼(第2/4頁)

首伐連捷之時,李光弼清醒認識到,範陽是安祿山老窩,應該先予攻克,絕其根本。計劃未行,哥舒翰潼關敗迅傳來,唐玄宗逃往蜀地,一時間軍心大駭。唐肅宗李亨即位後,馬上派使臣授李光弼為戶郎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光弼臨危受命,立即提五千兵馬赴太原。

當時,節度使王承業慌於軍政,侍禦史崔眾在太原主持軍事,平時根本不拿王承業當回事,參見這位上司時也時常著甲提槍,隨便闖入,沒有一點上下尊卑規矩。李光弼聽說此事後,本來就對崔眾很反感。朝廷令下來,依理崔眾應把所部兵馬全部交予李光弼掌管。赴營參見新上司時,估計是牛逼已成習慣,崔眾騎馬率兵士與李光弼會面,雙方隊伍相交,崔眾仍舊大大咧咧安坐馬上,根本不行參見禮。李光弼大怒,喝令左右當眾把崔眾拿下,綁縛關押。剛把崔眾推走,朝廷中使趕到,說有任命崔眾為禦史中丞的詔書,又問眾人崔眾在哪裏,要他跪地聽封。李光弼答言:“崔眾有罪,已經關起來了!”中使連忙拿出朝廷敕旨給李光弼看。

“現在要處斬的,只是侍禦史崔眾。如果你宣讀制命封他為中丞,我就斬中丞崔眾。如果朝廷有旨拜他為宰相,我就斬宰相崔眾!”李光弼斬釘截鐵,擲地有聲。“中使懼,遂寢之而還。”兵荒馬亂,大將在外,有生殺矛奪之權,這位公公膽小得聰明,趕忙回朝復命。轉天,李光弼大樹兵仗,在軍中當眾斬殺崔眾,威震三軍。這崔眾也是倒黴蛋,撞在李光弼刀下,成為李將軍樹威立勢的犧牲品。 .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等人率十萬多叛軍向駐紮太原的李光弼軍發起攻勢。當時,唐軍的精兵銳卒都被征調到朔方軍保衛唐肅宗,李光弼手下士卒連一萬都不到。面對十倍於已、來勢洶洶的勁敵,眾將都建議修城憑固,堅守以待外援。惟獨李光弼有自己的見解。“環城四周有四十裏,現在派城內兵民大修城池根本就不現實,敵人馬上就殺至城外,到時大家筋疲力盡,連禦敵的力量都沒有。”於是,李光弼親率士卒百姓,在城外掘壕溝為守,又下令挖塹溝數萬,周圍將士也不明就裏,只能依命而行。

史思明到太原城前信心百倍,對諸賊將說:“李光弼弱兵不過一萬,太原可屈指而取,然後我們鼓行而西,直攻河隴、朔方兩軍,再無後顧之憂!”沒想到,剛要攻城,李光弼派人先以二百人才能挽動的巨型拋石車猛砸大石,一頓亂轟,叛軍有一、兩萬人被砸成肉醬。史思明指揮兵士搭建飛樓,用木幔圍起,在中間堆土成山,想憑土山臨城進攻。李光弼兵士從下面把土挖空,土山轟塌。如此數合,史思明知道確實遇到勁敵,再也不提連戰速決的事情。

史思明在城外張燈結彩,大宴兵士,又讓戲子在台上扮成逃跑的唐玄宗,一來刺激城內固守唐兵,二來給叛軍當“宣傳隊”,鼓舞士氣。戲演到一半,台上的幾個戲子忽然不見——李光弼派人從先前挖的塹溝壕洞一直鉆到戲台上,掏空地層,戲子們自然就掉了下去。沒多大功夫,幾個戲子就被推到城頭,哢哢幾下,塗滿化妝油彩的腦袋就被扔了下來。“思明大駭”,把自己的統軍牙帳趕忙遷到距城很遠的地方。叛軍走動時,也個個眼睛緊盯地下,惟恐不小心自己也掉到下面的窟窿裏面,腦袋搬家。

相持之中,李光弼派人遍挖城外地下,可以說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地道戰”——只不過唐兵不是躲在裏面放冷槍,而是把叛軍營地的地下全部挖空。見時機成熟,李光弼假裝城內糧盡,派人向史思明“約降”。“思明興奮過望”,眼見在約定的時間有唐軍將領手執白旗出城,忙下令兵士放仗準備迎降。臉上笑容還沒消失,史思明身後軍營忽然發出巨響,隨即聲聲慘叫——軍士集結後,地面再也承受不住重量,紛紛“塌方”,幾千叛兵糊裏糊塗全被活埋。再一轉頭,城上城下唐兵鼓噪大喊,精騎突出,一下子就殺掉近萬名叛軍。史思明下破了膽,轉身就逃。唐軍乘勝追擊,斬首七萬余級,獲軍資糧草無數。此次大勝後,唐廷遷李光弼為司空,封鄭國公。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光弼又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不久,又為天下兵馬副元師。

滑汴節度使許叔冀屢戰不利,向史思明投降,唐軍形勢轉惡。有人建議增益陜郡兵力,速保潼關。李光弼不同意,說:“兩軍相敵,尺寸之地必爭。今棄五百裏地而退守潼關,賊軍益地,威勢更強,不如移軍河陽,北阻澤、潞,勝則出,敗則守,表裏相應。”同時,他又做出悉空洛陽城的決定,讓全城官吏居民全部出城避寇,派軍兵運送守城軍備於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