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一代聖主柴榮的英雄事跡(第6/22頁)

汴梁自石敬瑭再次建都以來,到了柴榮差不多有近二十年的時間,柴榮胸懷天下,對狹小的汴梁自然不太滿意,決定大規模的擴建汴梁。當然這個季節農民都沒有空閑,為了不耽誤農業生產,先畫好新城輪廓,以待來冬開始動土興建。這次擴建對開封建城史來說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如果說梁太祖朱溫定都開封是開封成為“重量級”歷史名城的第一個台階的話,那麽柴榮擴建則為後來開封在北宋時期一躍成為天下第一大都市打下了堅實基礎。

柴榮不是個能坐得住的人,進行內政建設的同時也沒失去削平天下的志向,畢竟臥榻之側群狼俟顧,換成任何大腦正常的人都不會睡得著覺。柴榮下令群臣每人寫兩篇作業,談談自己對國家大政的看法,看這幫“食肉者”能不能有什麽好策略,養他們不是白養的,光吃幹飯不做事的人柴榮是很討厭的。

眾人領旨回家做作業去了,不久都把作業交了上來,柴榮一一審查,越看越頭疼,這都寫的什麽啊,歌功頌德,馬屁拍的怪溜,有個屁用?翻著翻著,柴榮眼前一亮,發現了一篇奇文,署名是比部郎中王樸。

王樸是山東東平人,精通諸家兵法,很有戰略眼光,他在文中說:“自唐晉以來,中國(指中原政權)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為人主昏庸於上,而人臣弄權於下,軍人驕橫拔扈,漸成積弊。現在陛下胸懷四海,當首先近賢臣遠小人,人如墨朱,近者如也。言而有信,獎賞有功而懲戒過失,天下人就都願意為陛下效死。陛下應該提倡節儉,不然上行下效,奢糜風起,就將動搖陛下的統治基礎。

至於邊患,臣認為南方諸國實力較弱,比北方的契丹好對付。尤其是江南李唐,據有淮南千裏沃土,其主李璟昏庸無道,國內宵小為黨,國勢漸衰,陛下可以先取淮南,定江北之地。然後休養時日,再傳檄嶺南、兩川、閩浙,令速早降,不然王旗指處,四方披靡。南方平定之後,大周的實力就會得到極大的增強,就可以抵消契丹憑仗十六州時常南犯的優勢。而河東殘賊是我朝死敵,對他們只有用武力強行解決。劉氏自高平敗後,已經沒有和大周相抗衡的實力,不過借著契丹的威風苟延殘喘而已。

我大周兵強馬壯,萬乘大國,何懼鼠竊之輩。陛下英武,三軍用命,現在就可以開始準備,一步一步的完成統一大業。”柴榮越看越興奮,激動的無以名狀,立刻晉升王樸當上開封尹,做自己的左右手。

王樸的這篇具有戰略指導意義的文章就是五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平邊策》,王樸的戰略意圖非常明顯,就是先易後難,先取江南,後取北方。後來宋太祖趙匡胤的統一進程實際上就是按王樸的《平邊策》照葫蘆畫瓢,北漢也確實是五代十國時最後一個消滅的政權。至於王樸死後,柴榮為什麽要放棄既定戰略而北伐契丹,柴榮有以下考慮:南方諸國中只有蜀國和南唐與周朝臨界,李璟已經被打懵了,不足慮。蜀國孟昶倒是能在西邊鬧點動靜,但也只是癬疥之疾,何況柴榮對蜀早就有備。其他的小政權更是不值一提,而且和周朝不搭界(荊南倒是搭界,可有誰相信荊南會給柴榮造成麻煩?),他們反誰去?

柴榮北伐契丹的主要戰略目的是奪回幽雲十六州,在北方建立完善的山地防禦體系,相對北漢,契丹才是周朝最大的威脅。因為此時的契丹已經基本完成了封建化,是一個強大的封建農奴制軍事集團,契丹高居燕雲山險之地,俯窺山南千裏平原,遊騎縱橫,讓人防不勝防,所以柴榮認定南方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後,北伐也是勢在必然。

柴榮本就懷有統一大志,王樸此策正合心意,雄心勃發,開始著手啟動統一進程。正好這個時候西邊的秦州(今甘肅秦安,著名的 "隴西成紀"便是)、鳳州(今陜西鳳縣)等地百姓因為忍受不了後蜀政權的苛政,向周朝乞兵。柴榮當然願意幫忙了,派鳳翔節度使王景與宣徽南院使向訓率兵前去收復秦鳳二州(在後漢之前屬於中原政權)。不久後,周軍在鳳州黃花谷大敗蜀軍,蜀軍高彥儔部敗退青泥嶺(今陜西略陽北),周軍連取秦州、鳳州、階州(今甘肅武都)、成州(今甘肅成縣),這四州都是後晉滅亡時,時任雄武軍節度使的何建獻給孟昶的。不該孟昶吃的,到底還是吐了出來。

接下來柴榮又幹了一件事,因此事柴榮在本素不相幹的佛教界大大的有名。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名詞叫“三武一宗法難”,說歷史有四個皇帝曾經抑制過佛教的發展。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就是後周世宗柴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