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康時代五代賢君李嗣源(第5/9頁)

石敬瑭剛開始還能打,一直攻到劍州(今四川劍閣),董璋向孟知祥求救,孟知祥一聽劍州沒了,那還得了,不要他的命?氣的大罵董璋草包,派出精銳去救東川。石敬瑭在劍門被西川兵設伏擊敗,石敬瑭大敗,大罵幹姑父孟知祥(孟知祥娶李克用長女為妻)吃飽了撐的造反,連累他跑到這裏活受罪。石敬瑭給李嗣源“拍電報”稱進軍不利,乞求援兵。

李嗣源在中原的“小康建設”不得不放緩,把精力集中在平定西南的叛亂上。李嗣源問安重誨怎麽辦?安重誨說:“臣掌管軍事,平叛之事屬於臣份內職責,臣願出馬擒賊。”李嗣源也無人可派,只好同意。

安重誨自詡懂軍事,可翻開他的簡歷表,卻發現他除了跟李嗣源幾十年混跡江湖之外,沒什麽獨立處理軍事事件的經歷,能力更讓人懷疑。果然,安重誨的“軍事天才”充分暴露出來,他一路西進,征調民夫運糧,結果路途艱險,人畜死傷無數,還沒到東川呢,各路藩鎮的告狀便飛到了李嗣源的桌上,說安重誨殘剝百姓。李嗣源早就對安重誨不滿,更加的疏遠安重誨。

安重誨路過鳳翔時,對他自認的死黨朱弘昭說了幾句對李嗣源不滿的話,然後趕赴東川。可朱弘昭是個大滑頭,一面上奏李嗣源說安重誨對朝廷不敬,一方面又寫信給石敬瑭說小心老安對你打壞主意,奪你的兵權。石敬瑭知道安重誨是個粗人,不講理的,就再給安重誨做了幾雙“小鞋”,上奏老丈人:“安重誨有不臣之心,在這裏更加給女婿我添亂,還請陛下把他調回去吧。”

李嗣源接連接到告安重誨有異心的報告,越覺得安重誨比董璋更加不可靠,便調安重誨為河中節度使。安重誨知道皇帝想拋棄他了,一時難過便上書請求退休,李嗣源覺得他在演戲,不同意。安重誨更加懊惱,說了些不好聽的話,李嗣源耳朵長,聽見了,那還有安重誨的好果子吃?密令保義節度使李從璋借接替安重誨職務之名,去河中誅死安重誨。

而駙馬爺石敬瑭在川中屢戰不利,孟知祥和董璋玩“合縱”,石敬瑭也沒了轍,只好無功而返。唐軍剛一撤出,兩川的“合縱”關系立刻瓦解,董璋和孟知祥開始刀兵相見,互相廝打。但董璋志大才疏,手下又沒有象趙季良這樣的“高參”,鬥了幾個回合,不是孟知祥的對手,戰敗被殺,孟知祥吞並東川,李嗣源死後(公元 933年)不久便在成都稱帝,史稱後蜀。

李嗣源謝幕

安重誨死後,李從珂又迎來了政治生命中的第二春。而李嗣源做為李從珂的繼父(李從珂的母親魏氏後嫁給李嗣源),對這個“油瓶子”的感情很復雜。李從珂跟隨李嗣源三十多年,不離不棄,甚至李嗣源最為困苦的那段時期,李從珂外出做苦力、掏馬糞換錢奉養繼父,李嗣源每每想到都感動不已。但話說回來,李從珂畢竟不是自己的親生骨肉。而且李嗣源的三個親生兒子李從榮、李從厚、李從益素無軍功,能力都不如李從珂。一旦自己撒手西去,李從珂會甘心的對李從榮等人俯首下心麽?

血緣是維持家天下統治的核心紐帶,不在乎你能力如何,只在乎你的血統。李從珂有大功李嗣源,但李嗣源在有親生兒子的情況下卻不可能把皇位交給李從珂,後來的郭威把皇位傳給養子柴榮是有特殊原因的,郭威的親生孩子們在後漢被殺的幹幹凈凈,沒辦法這才讓柴榮做繼承人。當然,即使郭威的兒子不死,柴榮也不是沒有可能從郭家手中奪取皇位。

李嗣源雖然在登基後並沒有立刻宣布皇儲人選,但皇次子李從榮做為實際上的嫡長子,是“大唐帝國”皇位的第一繼承人,這點大家都心知肚明。李從榮為人比較輕佻,志大才疏,而且喜歡附庸風雅,經常召集一幫酸腐文人在府中飲酒賦詩,還出了一本《紫府集》,並吹噓自己的詩天下無雙(比李白杜甫如何?)。

李嗣源知道這個兒子能吃幾碗幹飯,便經常告戒他:“你是軍人家庭出身,治國安邦才是你要認真學習的,你詩寫的再好,能比過得白居易?你的水平你老爹我還不知道?萬一傳到民間,成為百姓的笑柄,也有損皇家的尊嚴。”

李從榮表面唯唯諾諾,但一出宮去便“濤聲依舊”,根本聽不進去老爹的教誨。李從榮自持第一皇位繼承人的身份,每次上下朝,都是前呼後擁,張兵露刃,好不威風。甚至還提前草就了《檄淮南書》,以便為日後統一天下時做輿論準備(有點早了吧)。

我們經常用“喜怒不形於色”來形容一個人有城府、深不可測。這些人做事比較謹慎,處事低調,在目標沒有實現之前絕不盛氣淩人,他們實現成功的機率比較大。而李從榮屬於相反的另一種人,性格張揚,經常在目標沒有實現之前就提前公開自己的政治意圖,甚至還揚言要把自己不喜歡的人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