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康時代五代賢君李嗣源(第7/9頁)

李從珂雖然功勛卓著,但卻沒有資格繼承皇位,對於這一點,李從珂早就對繼父李嗣源深懷怨望,他也許在想:“當我三十多年跟隨繼父南征北戰的時候,還沒有你李從厚呢,憑什麽我吃苦你享受?”有了這種想法,李從珂哪裏還能坐得住?

也許是李嗣源在位期間,“戰爭之神”昏睡了整整七年,而當李嗣源死後, “戰爭之神”又忽然醒了過來。李從厚沒有從政經驗,對政治鬥爭的殘酷更是沒什麽直觀的感覺,雖然當了皇帝,但大權還是掌握在“顧命大臣”朱弘昭和馮赟手中。這二位爺難得的爬上如此高位,自然忌恨那些能威脅到他們地位的實力派,而此時能讓他們寢食難安的只有潞王李從珂。李從厚年輕不懂事,易於控制,而李從珂時年已經五十多歲了,萬一當了皇帝,哪還有他們的位置?朱弘昭和馮赟經常派人暗中到鳳翔去抓李從珂的把柄,尋找下手的機會。

朱弘昭苦思良久,想出一個好辦法,他打著皇帝的旗號發出調令,對地方長官進行易地調動,不能讓這些人在一個地方呆的太久,否則就會形成一個軍事集團,威脅到中央的安全。朝廷下旨,讓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調任為成德節度使,而把李從珂從鳳翔調往河東。

李從珂知道這肯定是朱弘昭的鬼主意,他在鳳翔積累的人脈和實力眼看就要失去,河東是好地方,但那畢竟不是自己的地盤,沒三五年的功夫是難以立足的。而且這樣調來調去,朝廷的目的就是不想讓自己擁有地方實權。沒有實權,尤其是沒有軍權,就等於把自己放在人家的砧盤上,生死由人掌握,這誰能答應?一不做二不休,反正繼父已經死了,放眼當今,也沒有什麽人能對他怎麽著了。

而且他的手下也希望李從珂能成大事,李從厚當皇帝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李從珂如果能稱帝,他們也能跟著雞犬升天,何樂不為。勸李從珂起兵清君側,說:“皇帝是個不懂事的小毛孩子,大事都由朱弘昭做主,這廝最不是東西,常想著要害大王。如果大王不早動手,悔之晚矣!”李從珂一狠心,反!

唐應順元年(公元 934年)二月,李從珂打著“靖難”的旗號,起兵造反。要說李從珂的地盤並不大,只是西部那一小塊地皮,和明建文年間起兵“靖難”的永樂皇帝情況差不多。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久著軍功,威望較高,而且面對的是一個書生皇帝,朝廷方面的將才也不多,打起來並非想象中的那般艱難。

朝廷得知李從珂造反,便派出西京留守王思同為西面行營馬步軍都部署,調動軍隊前去剿滅李從珂。雖然王思同這個人對李唐政權忠心耿耿,而且也拒絕了李從珂許以事之後予以重謝的誘惑,但他不是一個行軍打仗的材料。王思同率軍攻打鳳翔,李從珂兵力不多,難以招架,幾次被官軍險些破城。李從珂情急之下,對部下放了一顆催淚彈:“我跟從先皇帝身經百戰,渾身上下沒塊好肉,為了大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皇帝昏庸無道,信用奸賊朱弘昭要加害於我,我有什麽過錯?!”說罷大哭,部下多是李從珂的死黨,都紛紛向李從珂表示了堅定的革命決心,李從珂大喜,指揮軍隊死守。

官軍中有一個草包將軍張虔釗立功心切,揮劍逼迫官軍拼命攻城,這些軍爺一聽就來氣:“媽的,你在後邊躲著,倒要讓我們去送死,不幹了!”,官軍調轉槍頭,對準張虔釗就刺,張虔釗嚇的騎馬逃去。羽林軍指揮使楊思權見機大呼道:“同志們,想要富貴的跟我投降潞王啊!”楊思權一呼萬應,官軍轉眼之間就成了李從珂的部隊。

李從珂本以為要完蛋了,沒想到天上竟然掉下了一個大餡餅,樂的快要瘋了,率軍發動反擊。王思同還不知道這事,督師攻城,可哪想到官軍受到了同伴的召喚,都跑過去降了李從珂,王思同大懼,和其他幾位節度使落荒而逃。

李從珂知道形勢有了好轉,不敢松懈,一路東下,來到長安。西京副留守劉遂雍開門迎降,李從珂先出錢犒賞三軍,然後繼續東進。只用了不到七天的時候,李從珂的西軍就打到了陜州(今河南三門峽)。

剛當上皇帝沒幾天的李從厚得知老哥反了後,非常的恐懼,他是知道老哥手段的。李從厚氣憤的對大臣們說:“我本來就沒想到什麽皇帝,現在大事都由你們來做,我知道什麽?剛剛起兵時,你們都說李從珂兵少不足為慮,結果如何?你們弄出了事,卻要讓我來買單。也罷,我去向李從珂投降,生死由他,和你們沒什麽關系!”朱弘昭和馮赟面面相覷,說不出話來。

朱弘昭知道李從珂入朝,第一個滅的就是自己,與其受辱而死,不如提早了斷,投井自盡了。馮赟被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安從進殺掉,帶著朱弘昭和馮赟的人頭投降李從珂。小皇帝李從厚知道已經沒有回天之力了,也沒有自奔老兄賬下請罪,“巡幸”到魏州,投奔姐夫石敬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