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那個香港來的胖子——洪仁玕與《資政新篇》

基於教科書傳達的誤解信息和淺薄電視劇給我們的印象,大多數人總以為太平天國後期自香港到南京的洪仁玕是個滿腹洋墨水的精幹人,想像之中,他肯定是個一嘴英國話和香港白話的清瘦之人。

其實,如果仔細讀過當時英國駐上海領事館翻譯官富禮賜的文章,就會知道這位太平天國的“總理”、幹王洪仁玕,其實是個性情活潑的胖子。此人天性樂觀,好飲葡萄酒,喜用刀叉吃西餐,絕對是個隨和的洋化人物。

富禮賜是與洪仁玕同時代的人,他和這位幹王見過好幾面,所以他的描述肯定是真實的。一般來講,嗜酒的胖子總給人以意志薄弱之感,很少能讓人與那位撰寫太平天國後期“革命”綱領《資政新篇》的精明人聯系起來。而且,如此一個溫和的好人胖子,也會幹出當著“洋和尚”(美國傳教士)羅孝全的面把他的仆人腦袋親自砍下來的“暴戾”行為。歷史上的個人,做作所為非常復雜,遠遠超出我們溫室時代普通人的想像力。

洪仁玕是洪秀全同高祖的族弟。早年經歷,基本與洪秀全一樣,五六歲時就讀書,到近三十歲仍舊屢考不中,只能到處去農村當塾師糊口。洪教主早年創教時,也常常與這位族弟密議,兩個人捧本《聖經》玩命鉆讀。洪秀全到廣西去,小他九歲的洪仁玕因家人勸阻,未能成行,反而去清遠一帶教書謀生,當時他也想不到族兄去廣西那窮旯旮會混出個“大茶飯”來。

中間有段時間,洪秀全回廣東,與洪仁玕相會多次,見這位族弟在清遠教書混得不錯,說不動他與自己去廣西,也沒再堅持。

金田起事前,洪秀全派人回家搬運自己家族人員,洪仁玕在清遠,也沒有隨同族人過去。

等到清政府知道了洪秀全這個“逆首”的真名,自然到他老家抓人。與洪秀全同族的洪仁玕這才感到害怕,想逃往廣西。待他1851年到潯州時,洪秀全一批人已經打到永安。

洪仁玕見到處清軍設卡,只得沿原路折回廣東。四處躲藏之余,洪仁玕差點找個水塘“自裁”了。

1853年,他跑去香港,混入教堂給洋教士當中文教師。後來,聽得“太平天國”在南京,他馬上往上海趕,想去找“洪天王”。結果,當時戰事吃緊,道路不通,上海的“小刀會”兄弟也不相信他是鼎鼎大名“洪天王”的弟弟,根本不予理會。無奈之下,洪仁玕只得在上海洋人學館以學歷算為名磨蹭了一段時間,最終又返回香港。

此後數年,他在香港苦學英文,研習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並在1859年在洋教士出錢資助下再次向南京進發。

千辛萬苦之後,他終於進入“天京”,與洪秀全相會。

當時,楊秀清被殺,石達開出走,萬事憂心。洪天王見洪仁玕這麽一個洪姓弟弟遠道而來,喜出望外,立刻封他為“幹天福”。一個月不到,就又加封這位洪姓族弟為“天國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幹王”,總理政事,基本就是讓他接過先前楊秀清那一套大權。

為平息眾人心中怒氣,洪秀全不得不在不久之後加封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

相比容閎那些真正在美國受正統西方教育的“海龜”,香港來的洪仁玕也就是半瓶子醋的“海帶”而已。自始至終,與所有“海龜”、“海帶”一樣,洪仁玕施行的一直是一些脫離實際的措施。

為了向“天王”哥哥顯示才學,為了平息太平天國高層將領對他的不服氣,洪仁玕自然要玩點真格的。於是他到天京沒有多久就上呈《資政新篇》,當然,其中不少內容都是他早就在香港擬好的。從當時來看,洪仁玕的提議和想法不可謂不新。他開篇就洋洋灑灑說“時”論“勢”,舉俄羅斯和日本為例,認為“太平天國”要成大事,就應該順應世界潮流。這個想法,與日後的廣東人孫中山想法其實完全一樣: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易,逆之則亡。”

《資政新篇》主要有三大類:風風類、法法類、刑刑類。

風風類,主要講要移風易俗,大力推廣基督教的宗教善意。當然,這一類最主要的,是洪仁玕建議以西方“有用之物為寶”,如火船、火車、鐘表、電火表、寒暑表、風雨表、日晷表、千裏鏡、量天尺、連環槍、天球、地球等物,其實是欣羨西方物質文明,確有“進步”意義。

法法類,即洪仁玕建議仿效西方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生產,開拓經濟,開拓交通,興辦銀行,鼓勵發明,同時他建議設立嚴謹的基層鄉官制度,增設監察機構,同時對洋人通商來往堅持“信義”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