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回光返照的勝利——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及占領蘇常地區的“復興”(第3/9頁)

三河一役,除李續賓等主將以外,二同知(曾國藩之弟曾國華和丁銳義)、一知府、一知州、一知縣以及數位道員、文官,皆戰死於陣中,近六千湘軍,全部壯烈陣亡。

鹹豐帝聞李續賓死訊,淚灑龍顏,親手書敕:“惜我良將,不克令終。尚冀忠靈不昧,他年生申、甫以佐予也!”贈總督,謚“忠武”,極盡哀榮。

但是,三河之敗,湘軍喪失近六千精兵強將,元氣大傷,受挫極深。

浦口與三河的兩次大勝,對於太平天國而言,無異於注射了十支強心劑,天京城內的洪秀全等人興奮莫名。天京、安慶轉危為安不說,也打得清軍畏首畏尾,使得他們各處的進攻都呈停止態勢。

所有這些勝利,完全歸功於陳玉成和李秀成這兩位新銳統帥。二人出手不凡,給世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從勝利走向勝利——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及東征蘇常

在太平軍浦口與三河大勝的幾乎同一時間內,由於共振效應,大清國四處開鍋一樣,亂起紛紛——貴州、湖南苗民四處殺伐,雲南回民杜文秀圍攻昆明,河南、山東的撚軍數十萬人東奔西馳,四川也有雲南賊闖入殺戮,清廷急得口幹舌燥,忙得四腳朝天。

1859年4月,洪秀全族弟洪仁玕來到天京,很快就被加封為“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幹王”,洪教主讓這位親戚總理天下政軍要務。

雖為書生,這位洪仁玕比起洪秀全兩個土老冒哥哥強得多,在他主持下,“天朝”進而封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蒙得恩“贊王”,李世賢“侍王”,楊輔清“輔王”,林紹璋“章王”。這些封賞,作為洪仁玕“新政”的一部分,總算能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

為了顯示自己能力,洪仁玕呈獻《資政新篇》,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多有規劃,興利除弊,很有見地,但大多屬於紙上談兵,在當時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內根本行不通洪仁玕那些西洋“新事務”。而且,洪秀全對於《資政新篇》中提出的“誡殺”十分不滿,親自批示道:“斬邪留正,殺妖殺有罪,不能免也!”這位邪教頭子滿腔殺氣,任誰也不能消減半分。但從實際上講,洪仁玕才學,尤其是中文方面的功底,卻也很尋常,這可以從他為洪秀全所擬的一封歌謠體詔書中窺見一二:

朕詔某某等知之:

天父天兄太平天,太平天國萬萬年。茲據玕胞懇裁定,節氣平勻義更全。朕今詔明甥等,朕乃太平天子,自庚申年天父天兄下凡帶朕作主,創開天國、天京、天朝、天堂,永無窮盡。朕今再詔天歷,首重孝順那(爺),七日禮拜福祿加。二月初二謝爺爺,謝爺差朕斬妖蛇。三月初三爺降節,從此萬國歸爺媽。正月十三哥舍命,普天銘感福山河。二月廿一哥登極,亦朕登極人間和。九月初九哥降節,亦朕降世記當初。七月廿七哥捐命,天朝代代莫忘過。每年六節注明頂頭,永遠如是,自辛開年一直傳去千年萬年萬萬年,永無窮盡。甥們遵詔,爺哥帶朕坐江山,天歷流傳如循環,辛開起頭傳永遠,永不改元詔再頒。

《金陵匯略》

詔中“玕胞”即指洪仁玕,“甥們”指幼東王、幼西王。見此詔的太平軍中讀書人和天京居民,無不暗中掩口而笑。

總之,由於太平天國上層處於相對的平穩團結期,軍事行動也越來越順利。

破了江北大營,江南大營仍舊在天京眼皮子底下,太平天國的首都仍是處於清軍包圍之下。為此,李秀成想出“圍魏救趙”之計,他自率一支大軍自浦口殺向蕪湖,然後與他的堂弟左軍主將李世賢分別往浙江行進。連陷安吉、長興、湖州後,李秀成留李世賢一軍留守湖州一帶做牽制之用,他自己提一軍冒穿清軍兵服,沿莫幹山東麓,直向杭州殺去。

1860年3月10日,一路潛師深入,李秀成已經行至良渚。3月11日,太平軍忽然出現在杭州武林門外。杭州將軍瑞昌五雷轟頂一般,根本沒料到太平軍會鬼神一樣出現在杭州城外,他即刻下令士兵關閉城門死守。

太平軍並不著慌,幾天內穩紮穩打,在不斷進攻武林門和錢塘門的同時,攻占了南屏山的玉皇山,緊緊包圍了杭州城。

像往常攻城一樣,李秀成指揮太平軍在清波門外的戚家園下面挖掘地道,準備潛入城墻根下塞填火藥炸城。為聲東擊西,太平軍在饅頭山用各處挖掘的盛滿屍體的棺木壘起無數座營盤,其中只留少數被俘居民敲鑼打鼓吸引清軍注意力,害得清軍浪費了不少炮彈轟打空營。

清朝浙江巡撫羅遵殿文人出身,不擅布兵,只下令兵士死守。來援清軍各路畏葸避戰,進展緩慢。即使到達杭州附近,眼看太平軍勢大,就謊稱道路不通,遠遁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