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回光返照的勝利——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及占領蘇常地區的“復興”(第4/9頁)

李秀成抓緊時間指揮太平軍攻城。3月19日,清波門黃泥潭一帶城墻被炸毀,千余名太平軍將士鼓噪而入,杭州城陷。巡撫羅遵殿、鹽運使繆梓以及杭州知府馬昂霄等幾十名方面大員和地方官員闔門自盡。杭州將軍瑞昌率兵死守內城,由於太平軍此次不是真想長期攻占杭州,所以內城未被攻下。

聽聞杭州被攻占,鹹豐帝憂憤至極,立刻下詔催促江南大營的和春和張國梁派兵去救。這一下,正中了李秀成的“調虎離山”之計。

聽聞和、張二人派總兵張玉良率一萬三千精兵從天京往杭州來援,清軍兵勢已分,3月24日,李秀成主動撤出杭州,直奔安徽,並於4月8日占據了皖南入江蘇的要地建平(今郎溪)。然後,集體密議後,太平軍諸將分五路,直撲天京城下。具體安排是:陳玉成自全椒南下渡江,經江寧鎮殺向板橋;李秀成從溧陽、句容直殺淳化鎮、紫金山;李世賢自常州、金坊殺向天京北門;楊輔清自高淳殺往秣陵關、雨花台;劉官芳自溧陽趨往高橋門。

各路軍勢如破竹。5月5日,天京城內外太平軍十余萬人裏沖外殺,把得勝門至江邊的清軍數十座營壘盡數踏平,一上午就殺掉清軍一萬余人。(由於分兵四出,江南大營只有四萬兵。)清將張國梁派軍馳援不得進,就拆毀上方橋,準備固守城東的小水關大營。結果,太平軍當夜集軍猛攻,火藥轟發,殺聲陣陣,奮不顧身地四面殺至,江南大營第二次被太平軍擊垮。

這還不算完,清軍江南大營統帥和春以及提督張國梁,雙雙身亡。

張國梁乃廣東高要人,原名張嘉祥,他18歲即入天地會為亂,曾結眾竄入越南等地殺人越貨。後來他被廣東按察使勞崇光招安,一變而成為“剿賊”幹將。自隸向榮帳下後,張國梁數年苦戰,由廣西而湖南,由湖南而湖北,由湖北而江蘇,可以說是太平軍的死對頭。鹹豐八年時,他已經因功得授江南提督。數年之間,“大江南北諸軍,賊(太平軍)所畏者,唯(張)國梁一人”。江南大營潰後,張國梁自鎮江馳至丹陽,縱馬率軍與太平軍血戰,身中多創,自知不免。取懷中印綬令從官逃走,向北京方向大呼“臣已盡力!”然後拍馬跳入江中自殺。鹹豐帝得報,總希望這員猛將不死,數月不忍議恤,但奇跡最終沒有發生。清廷追贈太子太保,謚“忠武”。但是,張國梁屍身一直找尋不到。後來,李秀成被清軍生擒,告稱說張國梁因神勇敢戰,為太平軍敬服,當時禮葬於丹陽尹公橋塔下,到那時,他的遺骸才被清政府加以厚葬。

至於和春,字雨亭,滿洲正黃旗人,赫舍裏氏,正牌貴族出身。此人也是自廣西拜上帝教起事後就跟隨向榮,一路與太平軍廝殺過來。向榮死後,他受詔代其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此人險刻自負,多與副手張國梁不睦,江南大營之失,與他指揮不力有很大關系。小水關大營被破前,有隨員勸他退往鎮江,他全然不知大禍臨頭,故作臨危不亂,還脫鞋上床睡覺以裝鎮靜。俄頃,槍炮大作,太平軍喊殺陣陣,這位嗜吸鴉片的統帥竟然真的鼾聲大作睡得香。幸虧其外甥以及一幫親隨將領保護,和春才在泥濘夜雨中倉惶逃得性命,但一切重要文件及奏劄,喪失一空。逃至丹陽,未及喘氣,太平軍追兵殺到,張國梁陣亡。和春侍衛眾多,拼死殺出血路奔逃至常州,半路受傷,摔得半死。心灰意冷之下,知道自己再活下去也大罪難逃,和春在滸墅關營房裏以燒酒吞生鴉片,自殺身亡。清廷念他數年征戰,以“血戰捐軀”來算,給了他死後一個大面子,謚“忠壯”。

福兮禍兮。江南大營二次被擊潰,統帥和春自殺,勇將張國梁戰死,清廷似乎喪失了兩根大棟梁。但是,正是和春之死,給予了曾國藩和湘軍最大的歷史機會!

曾國藩自他組織“湘軍”抵抗太平軍以來,手下軍將、幕僚建功立業,但他本人的仕途一直不順。鹹豐七年春,戰場上的不順加上個人的煩惱,他以回家守喪為名,回老家湘鄉呆了近一年半。這段時間內,太平軍在江西的勢力大幅度萎縮,瑞州、湖口、銅陵、九江等地相繼克復。形勢大好之下,曾國藩按捺不住大顯身手的沖動,很想重新出山。此時,其好友胡林翼上折,奏請朝廷讓曾國藩“奪情”視事。在駱秉章等人的附和下,清廷起復曾國藩,給他一個“欽命辦理浙江軍務前任兵部侍郎關防”,並未實授給他任何實職。三河大敗後,湘軍士氣極其低落,曾國藩強自硬撐,總算熬過這道大坎,重新招兵買馬,培訓新兵。正當他提此新旅向福建進發時,恰值“出走”的石達開自江西、福建交界處竄向湖南,進攻寶慶府。如此一來,湘軍中士氣低落,人心浮動,因為有不少人的老家正是寶慶府。眼看自己手下多數為新募之兵的隊伍人心惶惶,曾國藩一籌莫展。關鍵時刻,還是老友胡林翼出面。他說服滿洲貴族、時任湖北總督的官文上奏折,希望朝廷授曾國藩為四川總督。這樣一來,曾國藩便立成有實授之官的封疆大吏,又可以率軍往四川兜截很可能殺入川地的石達開。清廷高層經過研究,結果,只下令讓曾國藩率軍入川,卻不給他四川總督的職位。曾國藩郁悶至極,便以休整為名,在路上拖延行程,非常不情願進入蜀地。恰好,石達開攻圍寶慶府失敗後,並未入川,而是向南方折返,曾國藩終免四川之行,繼續留在東南一帶對付太平軍,得以進行他的“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