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京!南京!新耶路撒冷!——太平天國“都城”的困惑(第3/17頁)

福禍相倚。南京,這個中國極具政治意味的大城市一朝得手,於太平軍而言,雖然號稱奇勝、大勝,最終在此為“首都”,卻喪失了千載一時的大好歷史機會,也為太平天國日後的喪亡埋下伏筆。

想當初,洪、楊等人起事時,目光窄淺,“江南”之地,他們只嘴上說說而已,萬水千山哪等閑!將近一年半時間,這些戴紅頭巾、拖家帶口的隊伍一直在廣西境內兜轉,桂平、武宣、象州、平南,悠悠轉繞,直到1851年9月25日攻占永安(今廣西蒙山縣)。如此巴掌大的一塊城池,對當時沒見過世面的眾多太平軍將士來說,已經是“大城市”了。他們在此地一待就待了半年多,洪秀全本人還弄了36個美妃天天“言傳身教”。小小永安城,偏於一隅,拜上帝會頭頭們封王建制,制作禮樂,說好聽的,是志向遠大,說不好聽的,是過把癮就死的心態。自永安突圍後,太平軍直撲桂林,猛攻32天,目的就是想拿下省城。可惜桂林城非常堅牢,不能攻下,洪、楊二人只能率眾經興安、全州入湖南,在湘桂邊境打轉。當其時也,不少太平軍將士皆思戀老家,想由灌陽而歸,仍竄回廣西。幸虧楊秀清有遠略,決意北攻長沙。雖然那時的太平軍主力駐於郴州,僅派蕭朝貴率一兩千人進攻長沙,但這種決策最終打消了軍將南歸廣西的念頭。長沙未能攻下,蕭朝貴又死,太平軍卻最終憑借石達開取得水陸洲大勝,順利撤圍。那個時候,洪秀全產生了“以河南為家”的念頭,同時楊秀清想從益陽攻常德。當時太平軍無船,想打到南京的領導人幾乎沒有。到達益陽時,太平軍意外地獲取船只數千艘,於是他們就棄常德陸路不走,自湘陰臨資口漂入洞庭湖。下嶽州後,在1853年1月12日攻陷武昌大鎮。依理講,湖北西連秦蜀,東控吳會,南達湘粵,北連中原,應該可以穩定一下政權。當時太平軍內部議論紛紛,有入川之議,北進襄樊取中原之議,以及南下取金陵之議。選來選去,楊秀清本人決定以南京為目的地。

太平軍內部爭論可能非常激烈,楊秀清便搬出看家“法寶”,咣當一聲摔倒——天父下凡!“天父”命令大夥去南京,那是“小天堂”,是“新耶路撒冷”。由此,再無人敢有異議。

也甭說,由於軍中船中日益增多,順流而下,太平軍連戰連捷,自武昌28天就打到南京,又用12天時間攻取了這座中國南方最具政治象征性的城市。這,不能不說是個軍事史上的奇跡。

即使在南京初破之際,洪秀全仍舊持有入河南問鼎中原之意,但最終為楊秀清說服,移駕入南京,改為“天京”,以之為首都。催使楊秀清下這一終極決定的,乃是一年老湖南水手,他“大聲揚言,親稟東王(楊秀清),不可往河南。(他)雲河南河水小而無糧,敵困不能救解。今得江南,有長江天險,又有船只萬千,又何必往河南!”(《李自成自述》)所以,日後洪、楊僅派林鳳祥、李開芳率一支偏師北伐。

為了穩定軍心、人心,為了替自己主張定都南京大造輿論,在楊秀清授意下,太平天國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建天京於金陵論》,共有41名高級領導人表態,語氣近乎一致,盛贊南京“虎踞龍盤”,“形險地勝”,從地理、經濟等角度大稱南京之好,集體為楊秀清擡轎子。一直頗具前瞻性和有進取心的楊秀清此時忽然變保守,沒有果斷地指揮軍民直接北伐撲向帝國的心臟北京,實為鑄成千古大錯。形隨勢起,勢隨形生。以當時太平軍昂揚的鬥志和生猛的戰鬥力,直落而下攻取北京,並非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完全有成功的可能。而且,偏師北伐在初期取得的連連勝利事實也表明,當時什麽水土不服、官軍眾多的顧慮完全是多余,假設太平軍全軍盡力在攻落南京後立刻掃北,勝算極大。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太平軍主力至其滅亡也沒能真正踏上北中國大地,只能借豫王(胡以晃)、燕王(秦日綱)兩個王號,來意淫一下中原土地了。

太平軍自上而下最沒想到的是,他們自己入了南京這個“小天堂”後,腐化墮落得異常之快,很快就沉湎於溫柔鄉中。日後的內訌殘殺,更使得“天京”本身成為孤城一座。

當然,楊秀清決意定都南京,也有其可稱之處。當時,太平軍號稱“百萬”,那是算上家屬和沿路裹脅的民眾,真正有戰鬥力的士兵僅十萬左右。而太平軍一路“攻下”的城市,其實多為清軍自己棄守,諸如長沙、桂林等戰略要地一直就沒能拿下。江南大塊地方雖然被占,清政府並沒有到達崩潰地步,一直能組織起有效的軍事力量抵抗。太平軍入城僅十天,向榮就在城外孝陵衛紮立“江南大營”;未幾,琦善在揚州建“江北大營”。如果當時太平軍不顧疲勞即刻北伐,拖家帶口近百多萬的大軍腹背有敵,確實也是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