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權臣的結局(第5/11頁)

  素來縝密的張廷玉對皇帝的這個問題已有所準備。他叩了一個頭,引經據典回答說,七十懸車,古今通義。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及時退步,才能保此身榮。況且宋明兩朝也有享受配享榮譽的大臣退休回家的,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

  這句話,讓皇帝一下子不高興了。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對“臣節”要求最嚴的皇帝。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乾隆希望自己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同時,他也認為每個大臣都應該以最高標準來要求自己。

  乾隆皇帝與雍正皇帝的性格頗為不同,對張廷玉的觀感也大為不同。

  雍正皇帝為人雖然陰鷙多謀,但是性格中卻有天真淋漓的一面,經常有沖動急躁之舉,與周密細致、耐心極好的張廷玉性格互補,因此君臣相得之感極強。雍正對張廷玉,不僅有才華上的利用,還有性格及人格上的欣賞,在他看來,張廷玉算得上是歷史上少有的忠心赤膽的純臣。所以,他才在遺囑中給了張廷玉以有清一代漢族大臣從來沒有得到過的殊榮:

  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功甚巨。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這是雍正對張廷玉情誼深厚的最好證明。

  然而乾隆皇帝對張廷玉的印象與雍正相當不同。俗話說惺惺相惜,但精明人有時最排斥的就是和自己差不多精明的人。乾隆和張廷玉一樣,都是極為世故的玲瓏多竅之人。所以對於張廷玉,乾隆一眼就看出了他身上的“巧”和“滑”。

  在清代帝王中,乾隆是對滿漢之分看得很重的一個。在他看來,滿族大臣雖然身上會有種種缺點,但是畢竟“淳樸正直”,與皇帝一心一德,對主子死心塌地。而漢族人則心眼太多,居心巧偽,“習尚澆漓”,他們太會做官,太會做人。凡事都從自己出發考慮問題,總是把個人利益置於君主和國家利益之前,因此讓人不能完全放心。張廷玉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張廷玉的應對進退,表面上淡泊大公,背後卻心機極深。他雖然勤勉盡責,功勞不小,但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畢竟是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只不過這種動機被極高的手腕消弭得無形無色而已,因此算不上“純臣”。主動向皇帝請求退休這件事,就再分明不過地說明了這一點。

  就像對父親的許多做法都不以為然一樣,對於父親給張廷玉如此高的政治榮譽,乾隆一直有些不舒服。乾隆表面上對父親的每一項遺命都奉之必謹,因此對鄂張二人刻意加以尊重。但是兒子和父親常存在著一種莫名其妙的競爭心理,父親在遺囑中公然為張廷玉背書“可保其始終不渝”。而在下意識裏,乾隆一直在抓張廷玉的小辮子,以向父親的在天之靈證明,您老人家看走眼了。

  乾隆認為張廷玉的這句話說明他對自己的忠誠度和個人感情,遠不及對雍正皇帝。正是因為把自己當成不可依靠之主,擔心會在乾隆朝落得“不測之局”,所以才要抽身退步,離皇帝而去。

  這讓皇帝很不痛快。天生好辯的乾隆開始拿大道理壓人:劉基並非主動求退,而是被明太祖罷斥回鄉。為人臣者,當法始終如一的藎臣。比如諸葛亮,就為皇帝效忠一生,這才是大臣的最高境界。

  張廷玉奏對之際,總是思維敏捷。他立刻說,諸葛亮遇到了戰爭時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不得已。自己則幸遇到太平明主,不可同日而語。希望在太平時代,能享受到林下之樂。

  張廷玉一貫溫文爾雅,惜言如金,今日這樣堅持己見,引經據典,讓乾隆覺得十分意外,也一下把他的辯興提起來了。乾隆又犀利地說,真正忠君之大臣,不論什麽境遇,都會一心不變。比如臯夔、稷契得遇盛世賢君,龍逢、比幹則遭逢亂世暴君,處境不同,然忠誠之心相同。

  張廷玉立刻聽出了乾隆的弦外之音,這不分明是說自己不夠忠誠嗎?皇帝出言如此之重,他不敢再接話茬兒了,於是“免冠叩首”“嗚咽不能自勝”。

  乾隆看他這個樣子,也不忍心再說什麽了,招呼小太監:“把張先生扶出去休息吧。”

  張廷玉沒想到自己的請求遭到了皇帝如此明確的拒絕。他更沒想到的是,皇帝不僅僅當面拒絕了他,還在第二天,將君臣間的這一番爭論公布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