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衣錦還鄉:對鳳陽鄉親的特殊照顧(第5/8頁)

  洪武二年,鳳陽大規模修建皇陵,因為工程闊大,陵園圈進了許多鄉親們的祖墳。按歷朝定制,這些普通墳墓都要遷出皇陵陵園另行安葬,不得混於皇家陵寢之中。朱元璋卻特批不用遷動,還允許他們隨便進入皇陵祭掃:

  “此墳墓皆吾家舊鄰裏,不必外徙,春秋祭掃,聽其出入不禁。”(《朱元璋與鳳陽》)當聽說鄉親們有人生活貧困之後,朱元璋還會賜給他們銀錢土地。實錄記載,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他“賜皇陵祠祭署令汪倫(此時汪文已經去世,由汪倫接班)及守陵人七十七戶鈔有差。先是,上以山陵之故,命給倫等田地,以優眷之”。

  朱元璋對老鄉們說話,從來都是直截了當,如同與自己的家人聊天一樣。有一次,汪文匯報,想在自己署內多設幾名吏員,也讓老鄉們的孩子有份好工作。朱元璋沒有同意,特意下聖旨說:

  昨日,汪署令奏討吏,我不與他。吏多生事害人。好人家子孫做了吏便害民。你陵戶中間揀選識幾個字的點得人名便罷。你陵裏有甚麽大事?一年祭祀,止輪一遭,將的豬來祭了吃了豬去,將的羊來祭了吃了羊去,欽此。

在南京皇宮宴請鳳陽老鄉

  自從洪武八年發生了“厭勝事件”後,朱元璋再也沒回過鳳陽。不過,他卻時時思念鳳陽老鄉們。畢竟,這二十戶鄉親,就是他與鳳陽聯系的血管,通過他們,他才能感覺到故鄉的體溫。

  洪武十八年八月初二日,已經步入老年的朱元璋突然非常想念老鄉們。

  於是命人將二十戶鄉親請到南京,一是以慰相思之情,二是也讓他們來首都見見世面。幾天之後,老鄉們都進了城,卻先派人向朱元璋奏報,說是大家衣服寒酸,見不了天子。

  朱元璋聽後大笑,命尚衣監太監,從自己的禦用衣庫中給每人挑衣服一套,靴、帽各一件,把他們安置到本來是專門接待外國使臣的會同館休息。

  第二天,老鄉們進宮,與朱元璋相見。朱元璋與大家一個個拉手敘了家常,又在奉天殿左廡擺開宴席,大宴鄉親。飯菜十分豐盛,內容都是鄉親們見所未見,吃完之後,還剩了一大桌子。看著老鄉們一副舍不得的表情,朱元璋命人把飯菜用捧盒打包,用“黃龍袱”包好,給他們送到會同館,讓他們晚上吃。

  第二天朱元璋又請大家進宮,放下工作,親自做導遊,領著他們逛皇宮的一座座宮殿。對鄉親們來說,這真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朱元璋還讓他們見了皇貴妃(此時馬皇後已逝),然後又大擺宴席,和大家痛飲了一回。

  第三天老鄉們回家,朱元璋賜每人五十貫鈔。皇貴妃也賜每人五十貫,還每人送了一斤蘇木、一斤胡椒。朱元璋親自把他們送出了西長安門,手把手叮囑他們愛惜身體,一一惜別。

  送走鄉親們之後,朱元璋卻感到無限傷感。鄉親們年紀和自己差不多,都六七十歲了,但是身體一個個卻差得多,這一趟雖然開了眼界,卻有好幾個累病了。因此他當天發下詔旨:

  鳳陽親鄰二十家,老的們路途遙遠,江河雨雪不便,今後不必來了。教他家裏逢著時節,買炷好香燒,獻天地,教訓子孫讀書,休惜課錢,遵奉鄉飲酒禮。東魯山,西魯山,馬鞍山,萬歲山,都與他,教兒孫鞍馬出入,行鷹放犬,采獵打圍,弓箭我都不禁他們的。(以上俱見《鳳陽新書》卷五)

皇子教育基地:鳳陽

  雖然鳳陽沒能成為首都,但朱元璋的崛起,仍然使它的政治地位得到極大的提升。

  早在吳元年收復濠州後,朱元璋馬上升濠州為臨濠府。為了配合興建中都,洪武四年,朱元璋擴大濠州的轄地,使臨濠的領地由四縣一下子擴展為九州十八縣。洪武七年又更名為鳳陽府,這一新府管轄亳州、潁州、太和、潁上、霍丘、壽州、懷遠、蒙城、宿州、靈壁、天長、盱眙、泗州、虹縣、五河、定遠、鳳陽和臨淮等十八個州縣,成為一個跨淮河兩岸,占地廣大的行政區。

  罷建中都之後,作為龍興之地,鳳陽地位仍然非同尋常。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於此設置中都留守司,所設正留守,位高權重,“例以皇親協守”,“勛臣非在戚裏,不得與也”。此外,鳳陽還設有察院巡按行台、河南按察兵備行台等政府機構及一系列皇陵祭祀機構,除此之外,鳳陽還是江北四府三州的鄉試之地。各類官員合計達一千四百人(《朱元璋與鳳陽》),各級吏員總數達數萬。

  朱元璋還以鳳陽作為皇子的教育基地,經常派自己的孩子們回老家體驗生活,憶苦思甜。早在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他就令剛剛十三歲的世子朱標前往臨濠謁祀祖宗陵墓,“以知鞍馬之勤勞”,“衣食之艱難”,“風俗之美惡”,“吾創業之不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