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朱元璋之死:最後一道可怕的命令

強人離世

  朱元璋是個工作狂,很少娛樂和休息。

  經過二十多年的“剪伐斫削、藻繪粉飾”,大明天下這座大廈的外表終於接近了朱元璋的藍圖:天下太平,四方安定,民生恢復,基業穩固。最主要敵人蒙古已經被壓制在了一隅,天下有實力挑戰皇權的豪強勢族已被消滅,經濟迅速恢復,社會日漸穩定。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戶部呈上最新統計數字,全國的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余頃,比史籍所載的北宋耕地的最高數字(宋真宗天禧五年,五百二十四萬余頃),增加了三百二十六萬頃。全國的人口六千零五十四萬,超過了《元史》所載元代最高的人口數字(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五千九百八十四萬)。全國的田賦收入僅米麥一項即多達三千二百七十八萬余石,比元朝歲入一千一百一十一萬余石增加了近兩倍。

  這些統計數字的代價是朱元璋那顆超級大腦長年的超負荷運轉,不間斷的緊張工作持續消耗著朱元璋的健康,而晚年兩次親人去世,又使朱元璋的精神遭遇重大打擊:洪武十五年,五十一歲的馬皇後病死,朱元璋十分悲痛。更大的打擊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的去世。六十五歲的老皇帝如同天塌一角,精神幾近崩潰。史載朱標去世後第三天,朱元璋“禦東角門,召廷臣諭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此,命也!’因之大哭不止”。

  第二年朱元璋大病一場,雖然從死亡線上被搶救回來,卻從此“病纏在身”,身體大不如前。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八,七十一歲的朱元璋再度病倒。一生好強的他開始還勉強撐著病體,“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日”,以為能熬過去,不想百般治療,病情始終未見好轉。遷沿月余,閏五月初十日,在西宮臥榻上停止了呼吸。駕崩之日,發布了早已準備好的遺詔:

  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任於世,定禍亂而偃兵,妥生民於市野。謹撫馭以膺天命,今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專志有益於民。

  奈何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智,好善惡惡,不及多矣。今年七十有一,筋力衰微。朝夕危懼,慮恐不終。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輔佐,以福吾民。葬祭之儀,一如漢文勿異。布告天下,使知朕意。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所改。

  朱元璋死後的第七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葬朱元璋於孝陵,上謚號曰“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又上謚號曰“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下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明世宗改謚為“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最後一道可怕的命令

  臨終之前,朱元璋發布了一生最後一道命令:“責殉諸妃”,也就是命令妃嬪們為他殉葬,到地下去服侍他。這道命令,復活了在中國已經消失了一千多年的人殉制。

  殉葬是先秦時代的野蠻風習,貴族們生前鐘鳴鼎食,死後還要把生前喜歡的一切,包括美貌的侍女,都帶到墳墓中去繼續享用。墨子說:“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輿馬女樂皆具。”考古發掘戰國以前的貴族大墓,常見累累殉人白骨。

  隨著人文精神的覺醒,從春秋晚期起,這種野蠻的做法就不斷遭到人們的抨擊。秦國起於西陲,在諸國中文化最為落後,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殉葬者居然高達一百七十七人,秦人因此作了著名的《黃鳥》之詩,表達諷喻痛惜之意。墨子批判殉葬制“輟民之事,靡民之財”,荀子則更激烈地批判道:“殺生而送死謂之賊!”隨著文明的演進,春秋之後,人們開始大規模制造泥塑木偶代替生人陪葬,人殉現象越來越少,連最野蠻的秦國,也於公元前384年正式下令廢止人殉。兩漢之後,中原王朝徹底廢除了殉葬之制。

  然而朱元璋卻使中國文化出現了返祖現象。諸宮人中,除了張美人因女兒年僅四歲需要撫養得免一死外,其他為朱元璋侍寢過的近四十位宮人妃子都被迫自殺。《明朝小史》卷三載:“太祖崩,伺寢宮人盡數殉葬。”

  諸妃殉葬的具體情景,史書無載。不過朝鮮《李朝實錄》中詳細地記載了明成祖去世之後妃嬪從殉的過程。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明成祖效法朱元璋,遺命三十名宮人自殺從殉。太監先是在一間大殿外擺上了數桌食物,讓宮人吃了人生最後一頓飽飯,並與明成祖的繼承人仁宗告別,然後把她們帶到殿內。大殿之內,已經放好了三十多張“小木床”,梁上懸下三十條結實的繩子,末端打好了一個個活結。看到這個情景,一時之間,宮人“哭聲震殿閣”,有喚爹娘的,有喊老天的,還有幾人幹脆暈倒在地。那些清醒的人被命令自己站上木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幾個暈倒的,則被人擡著送到繩結中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