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死亡名單:瘋狂屠殺功臣的始末與細節

開國六公二十八侯

  洪武三年,徐達大敗明王朝最後一個勁敵擴廓帖木兒,元順帝也病死於蒙古草原,明朝天下大定,朱元璋長長出了口氣。這一年十一月,他在奉天殿舉行盛大儀式,大封開國功臣。一口氣封了六公、二十八侯。

  六公全是淮西人:韓國公李善長(他雖然原籍歙縣,但後來徙居滁陽,在渡江前已經投奔朱元璋,所以也被視為淮西老臣),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二十八名侯爵也基本都是淮西人,且以鳳陽人為多。朱元璋出生在鐘離東鄉,後來搬到西鄉,也就是後來的鳳陽縣廣德鄉東湖裏,十二歲時搬到太平鄉孤莊村。中國地圖上根本找不到的這幾個小小鄉裏,後來成了著名的“將軍鄉”,共出了十二名侯爵:中山侯湯和、鞏昌侯郭興、武定侯郭英和永平侯謝成,都是廣德鄉東湖裏人,朱元璋的同村“發小兒”。延安侯唐勝宗是廣德鄉毛城村人,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同鄉”。吉安侯陸仲平是太平鄉義城村人,江夏侯周德興、燕山侯孫興祖、臨江侯陳德都是太平鄉孟家莊人。濟寧侯顧時是太平鄉塗山村人,鳳翔侯張龍和航海侯張赫是太平鄉焦山村人。

  中國東部這塊最貧瘠的土地,一時之間卻成了功臣名將的富產區。朱元璋鄉土情結十分濃重,只要一聽到濠州話,他就覺得異常親切;只要聽說這人是淮西的,他就平添一層信任;只要是鄉裏鄉親,但凡有點能力的,他都會不吝提拔。在漫長的戰鬥生涯中,他和這些老鄉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

  開國之後,朱元璋與徐達等人說話,還常稱之為兄。(《明史·徐達傳》載:“朱元璋與徐達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帝嘗從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寧居,可賜以舊邸。’舊邸者,太祖為吳王時所居也。”)

  可以說,朱元璋的封爵體系,基本上是為他的老鄉們設置的。這是他們這麽多年來為他出生入死,提頭血戰而應得的報償。

  除了名爵之外,朱元璋更報以實打實的財富。大封功臣的典禮上,朱元璋公布了公侯們的俸祿數:韓國公李善長食祿四千石,魏國公徐達五千石,鄭國公常茂以下俱三千石。中山侯湯和以下皆一千五百石。除了俸祿,還有賜田。洪武三年十二月,“賜魏國公徐達以下勛臣田有差”。傳統時代,土地才是鐵打的財富,原來這些田無一畝的貧農們現在都成了帝國內的頭等大地主。

  淮西話本來很難聽(胡適認為江北話是中國最難聽的方言,見《胡適晚年談話錄》),開國之後卻成了大明王朝的正式官方語言。淮西菜本來缺油少味沒人稀罕,上不得台盤,如今卻成了南京城內最高雅的口味。鳳陽人喜歡背著手走路,喜歡蹲墻根兒聊天,不久之後,這兩個動作成了大明官場的標準姿勢。開國之初,淮西人個個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貝瓊的一首詩寫道:“兩河兵合盡紅巾,豈有桃源可避秦?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淮河流域在春秋時屬楚,故“楚客”、“淮人”指的都是淮西人)道盡淮西人權傾朝野之勢。

免死金牌

  朱元璋晚年屠殺功臣之酷烈徹底,使人們常以為“兔死狗烹”是他的素志。

  其實不然,開國之初,朱元璋曾真心實意地希望與老鄉兼功臣們“共富貴”。

  朱元璋處處取法他的偶像劉邦,認為劉邦的作為幾乎樁樁高明。然而在開國兩年前的一次談話中,朱元璋卻罕見地批評了劉邦。那是一次飯後與侍臣們聊天,聊起漢高祖和唐太宗誰更偉大。朱元璋說,劉邦總體上強於李世民。但是他有一個嚴重的汙點,那就是“內多猜忌,誅夷功臣”,因此“量亦未弘遠”。相比之下,唐太宗“能駕馭群臣,及大業既定,卒皆保全”,更有人情味兒,從這點上看,劉邦不如李世民。

  如果我們本著陰謀論傳統,懷疑這是朱元璋開國之前籠絡功臣之語,那麽開國之後朱元璋的舉動,應該可以打消我們的這一懷疑。

  賜爵賜田仍未能滿足朱元璋的報答之心。開國之後,朱元璋一直捉摸著頒賜功臣“鐵券”,來確保他們永保功名。

  小時候看戲,皇帝們經常賜給功臣們丹書鐵券,或者叫免死功牌。《水滸傳》中的柴進之所以可以為所欲為,專一收留別人不敢收留的好漢,原因在於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孫……自陳橋讓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賜予他誓書鐵券在家中”,有了這張神奇的“鐵券”,“便殺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庫的財物,柴進也敢藏在莊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