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死亡名單:瘋狂屠殺功臣的始末與細節(第4/13頁)

  然而,對於功臣們,朱元璋卻異乎尋常的寬容和溫柔。苛刻嚴峻的個性讓他對功臣們違法亂紀的行為不可能置之不問,但與功臣同享富貴的宣言剛剛發布,他不想以這些“細故”,破壞自己“厚待功臣”的良好形象,所以他采取了軟硬兩手。

  軟的一手是教育。

  天下初定之後,朱元璋就意識到提高老鄉們文化素養的重要性,畢竟一個個都已經是公侯伯爵,人五人六,再像以前一樣,滿口粗話,渾身農民習氣,怎麽配得上他們的高貴地位和巨大權力?因此早在洪武三年十月,朱元璋就給功臣們辦起了學習班,他規定每個月初一十五兩天,找秀才們輪流為諸將講學,給他們講怎麽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高級大臣,怎麽樣遵守君臣之禮,“庶幾忠君愛國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升而不自知也”。

  洪武初,禦史袁凱言:“今天下已定,將帥在京師者,於君臣之禮,恐未悉究。臣願於都督府延至通經學古之士,每於諸將朔望早朝後,俱赴都堂聽講經史。庶幾忠君愛國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升。”太祖深以為然,遂敕省台延聘儒士,於午門番直,與諸將說書。

  除了辦講座,朱元璋還專門組織人給大臣們寫書。洪武八年,朱元璋主編了一本厚厚的大書,叫做《資世通訓》,是一本全國人民(包括僧道尼等方外之人)都要遵守的《大明國國民守則》,其中第二章就是《臣道章》,分為“忠孝、勿欺、勿蔽”之類十七條內容,專門規定大臣們如何忠於自己的職守。朱元璋把這本書頒賜功臣們每人一本,命令他們認真學習,以此對照自己的行為,發現差距,加以改正。

  除了教育之外,他還采取了稍為強硬的一手,那就是從約束功臣的部下家人入手,來給功臣和死罪之間建起一道防火墻。

  洪武六年,朱元璋命工部鑄造了一個鐵榜,也就是鐵鑄的公告牌,上面鑄著約束公侯家人的條文。在鐵榜文中,朱元璋這樣論述自己的功臣觀:

  朕觀古昔,帝王之紀及功臣傳,其君保恤功臣之意,或有始無終,使忠良股肱不免受禍,誠可憫也。間有聰明聖主,待功臣之心,皎如日月,奸臣不能離間,故君臣得以優遊終其天年,在社稷有磐石之安,在功臣之家享富貴無窮,朕甚慕焉。亦有明智之君,欲保全有功,其心切切,奈何跋扈之臣,恃其有功,數作過惡,累宥不悛,不得已而誅戮,此臣下自取之也。

  又若主有寬仁之德,臣有忠良之心,然彼此各少察斷而不明,何也?蓋功臣奴仆倚恃權貴,欺壓良善,為臣者不能察其所為,致使縱橫。刑官執法具罪以聞,在忠良大臣必不如是,特奴仆自作之過。其君不能明察大臣之心,將謂大臣使之。如是,姑息有功,釋而不問者有之,略加誡諭奴仆者有之,又不明白與功臣道其奴仆所作之過,含忍太多,及法司屢奏卻疑大臣欺罔君上,一旦不容即加殘害,此君不明之所致也。

  當時功臣雖有忠良之心,卻不能檢察其下,一有罪責,即怨其君,何也?亦由奴仆之類在外為非,歸則言是,大臣職任朝堂,或優閑元老,加以小人阿,少能勸諫,及至奴仆犯罪,法司執問,君命誅其奴仆,大臣不知君上保愛之心,便生疑怨,累及其身,往往有之。或是天子念功臣之勞,而免其罪,其奴仆歸告大臣曰:“君上不能容公,故枉問奴等耳。”大臣一時聽信,不自加察,以為必然,遂生猜疑,致遭刑戮。此臣不能檢察其下之過也,可謂君臣兩失之矣。

  也就是說,他一心想要保全功臣,使皇帝之家享有磐石之安,使功臣之家享有富貴無窮,彼此成為一段佳話。但是他也深知達成這一境界之不容易。

  首先是“跋扈之臣,恃其有功,數作過惡,累宥不悛”,皇帝最後“不得已而誅戮”之。這雖然是“臣下自取之”,畢竟也是慘傷之事,所以他要極力避免。

  另一種情況中,皇帝有寬仁之德,功臣有忠良之心,但是卻難免功臣的奴仆們倚恃權貴,欺壓良善,為所欲為。有的皇帝會念及大臣功勞,對這種情況置之不問,導致愈演愈烈,最後不得已罪及大臣。

  或者君臣都本無他意,無奈有小人從中挑撥,導致君臣各生疑心,最終拔刀相向。

  因此他“慮公侯之家奴仆等,習染頑風,冒犯國典,今以鐵榜申明律令”。

  鐵榜文的具體內容有九條:

  其一,凡內外各指揮千戶、百戶、鎮撫並總旗、小旗等,不得私受公侯金帛、衣服、錢物,受者杖一百,發海南充軍,再犯處死。公侯與者,初犯再犯免其罪附過,三犯準免死一次,奉命征討,與者受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