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死亡名單:瘋狂屠殺功臣的始末與細節(第2/13頁)

  小時候朱元璋與小朋友們玩遊戲,他自己頂著車輻版扮演皇帝,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給小朋友們發樹葉子當免死牌。有了這個東西,就可以成為不受普通法律束縛的特殊階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打死幾個平民,犯下幾樁過錯,可以視如無物,那是何等的瀟灑快意!

  朱元璋的政治風格,到底是受底層文化影響大,還是受儒家帝王之學影響大,很難說得清楚。反正大封功臣之際,要是不搞個免死的“誓書鐵券”,讓老鄉免上幾次死,他就覺得不過癮。不如此,不能彰顯他們與自己的特殊關系;不如此,不足以顯示他們高普通人一等乃至幾等。在計劃大封功臣之前,他先興興頭頭地和禮部官員討論應該怎麽制造這個“鐵券”。

  鐵券之制,起自漢高祖劉邦,唐宋年間,也偶有頒賜。不過後來就不再實行了,因此誰也沒見過鐵券長什麽樣子。

  還是翰林學士危素見多識廣,說唐代大將錢鏐曾受賜鐵券,錢鏐的後世子孫手中說不定現在還收藏著。

  朱元璋聞聽,馬上降旨,尋找錢氏後代。很快找到了錢鏐第十五世孫錢尚德,錢氏鐵券被送到京城。朱元璋放下手頭一切事務,召集大臣們一起玩賞。只見這塊歷經數百年的鐵券“形如覆瓦,面刻制詞,底刻身及子孫免死次數。質如綠玉,不類凡鐵,其字皆用金填”(《萬歷野獲編》卷五)。也就是說,形狀像瓦,券面略帶弧度,鐵質十分特別,看起來有如綠玉。上面刻著文字,填以黃金,說明受賜人自己和後代的免死次數。

  好奇心得到滿足,朱元璋命禮部用木頭照著樣子雕刻了一副模子,以備參考。他和禮部官員一起參照這個範本,制定了大明王朝的鐵券規格。

  明代鐵券一式兩副,分為左右二券:“凡券,左右各一,左藏內府,右給功臣之家。”(《明史》卷七十二)左半券藏在宮中,右半券賜給功臣之家。一旦有事,可以拿出來核對。朱元璋根據功臣爵位高低,將鐵券分為七個等級。公爵鐵券分為兩等:一等高一尺,闊一尺六寸五分;二等高九寸五分,闊一尺六寸。侯爵分為三等:三等高九寸,闊一尺五寸五分;四等高八寸五分,闊一尺五寸;五等高八寸,闊一尺四寸五分。伯爵分為二等:六等高七寸五分,闊一尺三寸五分;七等高七寸,闊一尺二寸五分。

  那麽,鐵券上都刻了些什麽內容呢?我們來看看現存的朱元璋賜給南安侯俞通源的鐵券,全文如下:

  朕觀歷代有父及其子,兄及其弟,皆為佐運之良臣者,心甚嘉之,然世不多見。朕起自淮右,駐兵和陽,爾兄通海以所部師來附,東渡大江,如履平地,乃克采石,定金陵。繼而兩平敵國,勛績著焉。何大功將集,遽然先逝?朕憫其勞,追封為豫國公。爾通源實其親弟,因世其官,以平章鎮於江淮。從征中原,多效勞力。今天下已定,論功行賞,朕無以報爾,是用加爾爵祿,使子孫世世承襲。茲與爾誓:若謀逆不宥,余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於戲!勤勞以立事,恭儉以保祿位,尚其日慎一日,則富貴永延於世矣。

  洪武三年,大告武成,論功行賞,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鐵券丹書,誓諸白水,河帶山礪,爰及苗裔。

  這篇誓文寫得情真意切。俞通源的哥哥俞通海立有大功,但開國前不幸去世。朱元璋追溯了他“東渡大江,如履平地”,“兩平敵國,勛績著焉”的戰功,封其弟為侯爵,並且承諾,除了謀反大罪不能免死外,如果俞通源自己犯了死罪,可以免死二次。他的兒子,可以免死一次。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典禮上,發放鐵券這一戲劇性的環節讓功臣們都異常感動。一時之間,他們覺得自己都活在了傳奇裏,自己確實沒有白白拼命,這位帶頭大哥確實天下義氣無雙。

厚待功臣的背後考慮

  朱元璋為人處世,從來不會讓感情壓倒理智。他如此厚待功臣,除了感情因素外,還包含著如下幾層考慮:

  第一層,開國之初的朱元璋信心滿滿、雄心勃勃,一門心思要超越漢祖唐宗,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因此他一舉一動都想成為後世楷模和佳話。他要用自己的慷慨,塑造起自己深情重義、有始有終的美好形象。

  第二層,雖然天下初安,但這些功臣仍然是自己的左右手。開國之初,各地起義叛亂不斷,他治國安邦,仍然要倚重這些戰友。

  第三層,有功厚賞,有過重罰,是他的一貫原則。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激勵大明臣民們為了皇帝舍生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