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的人生,為何最終會拐個彎?(第3/4頁)

經歷了三次轉變和提升後,嚴復的人生走到這裏,可以說是相當圓滿了。年近60的嚴復當時的社會地位非常高,人們對他的評價也都非常好——關鍵是,嚴復配得上那樣的贊譽。

然而,沒多久之後,嚴復的人生卻出現了一個離奇的拐彎。

後民國當局曾一度下令停辦北京大學,嚴復四處奔走,並親筆上書《論北京大學校不可停辦說帖》,自己又跑到比利時銀行借貸20萬元,才使得北京大學得以繼續辦學

6

1915年8月14日,一個新的政治團體成立了,這個團體,叫作“籌安會”。

這個籌安會成立的目的只有一個:幫袁世凱稱帝宣傳造勢。

“籌安會”的理事長,是袁世凱的親信楊度,這並不出人意料。副理事長孫毓筠,理事劉師培、李燮和、胡瑛,這四個人當初全都是革命黨成員,被楊度籠絡過來,一起支持袁世凱稱帝,倒是有些意外。

但最出人意料的,是這個由六人發起的“籌安會”名單上,最後一個人的名字,是嚴復。

嚴復名列所謂的“籌安六君子”,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長期以來,這似乎也成為嚴復人生的一個“汙點”。

首倡“物競天擇”,點醒國人的嚴復,為什麽會開歷史的倒車,去支持袁世凱恢復帝制?

原因,可能有三點。

第一點,嚴復和袁世凱是舊識,且關系非同一般。

其實袁世凱在做直隸總督的時候,就試圖拉攏嚴復,但嚴復那個時候是看不上袁世凱的,袁世凱屢次拉攏,嚴復屢次拒絕。但後來隨著袁世凱漸漸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心,嚴復重新審視了袁世凱,認為以袁的能力,當時中國確實無人能出其右。

所以,當溥儀登基,攝政王載灃罷黜袁世凱,滿朝文武沒人敢為袁世凱說話的時候,嚴復卻是倒過來同情袁世凱且為袁世凱說話的。所以當袁世凱借辛亥革命東山再起的時候,自然非常器重嚴復,任命嚴復為京師大學堂監督、總統府顧問,這個時候,嚴復也就沒再推辭。

第二點,嚴復對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局勢,是有點失望的。

其實失望的不僅僅是嚴復,還包括王國維等一批知識分子。在他們看來,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國,“有共和之名而無共和之實”。嚴復不反對共和是大勢所趨,但他覺得,西方的共和有自己的歷史淵源,是建立在民眾的民主和平等思想已經完備的基礎上的,而當時的中國,他認為時機遠未到。

第三點,在英國的留學背景,對嚴復影響很大。

那麽如果不走共和之路,中國的出路在哪裏?嚴復認為最好的模式,就是效仿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在嚴復看來,中國暫時還不能給老百姓太多的民主,依舊要有君主,但需要像英國那樣,用憲法限制君主的權力。

君主選誰?有“強人情結”的嚴復認為,只有袁世凱是最好的人選。雖然嚴復對袁世凱其實也有清醒的認識,認為他“無科學知識,無世界眼光,又過欲以人從己,不欲以己從人;一切用人行政,未能任法而不任情也”,但在當時的中國,嚴復選不出別人了。

所以即便袁世凱後來稱帝失敗當回總統,各省紛紛要求袁世凱退位的時候,嚴復依然站出來力挺袁世凱:“項城此時去,天下必亂。”

按嚴復的孫女嚴停雲後來的說法,嚴復是受到了楊度的蠱惑和袁世凱的脅迫,最終被迫在籌安會發起人名單上列名的。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嚴復並不熱情參與籌安會的活動,這是真的,只列名不做事,也是真的。但至少籌安會要做的“君主立憲”這件事,和嚴復的觀點是不矛盾的。

所以,雖然嚴復沒有為“籌安會”做什麽事,但他名列“籌安六君子”之列後,自己並沒有提出退出。

至於袁世凱稱帝,是不是嚴復想要的“君主立憲”,這就是另一回事了。

7

其實當時有很多人勸過嚴復。

請嚴復一起創立復旦公學的馬相伯,當時就曾勸嚴復,大意是,楊度、孫毓筠這些人都還年輕,他們想往上爬是可以理解的,你年紀那麽大了,幹嗎還要這樣?

嚴復的老鄉,著名的文學家和翻譯家林紓也曾勸他,無論今後袁世凱稱帝成功還是失敗,對嚴復而言都不是好事情。

但嚴復都沒有聽。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林紓勸他離京避禍,但嚴復的回答是:“是禍躲不過,我老了,已不惜什麽了,是非終將大白。”

嚴復當時還是認為,自己的觀點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所以,雖然嚴復最終在家人勸說下避居天津,最終又回福州老家終老,但他哪怕到離世前,時而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