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的人生,為何最終會拐個彎?

在清末,中國湧現出了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他們痛定思痛,最先看到別人先進的地方,檢討自己的不足,提出改革的方案。但是,在那個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的舞台上,即便是最先睜眼看世界的人,始終都能把握得住方向嗎?

1

1921年10月27日這一天,在福州的郎官巷,一位69歲的老人離世了。

這個老人,生前曾享有盛名。康有為說他是“精通西學第一人”,梁啟超說他是“於中學西學皆為我國第一流人物”,胡適評價他為“介紹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但在晚年,他的一個行為卻又讓不少人不解,乃至非議。

嚴復

他叫嚴復,我們知道他,是因為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他翻譯了《天演論》。

但其實,他值得我們了解更多。

2

嚴復本應該成為一名海軍軍官的。

嚴復出生於1854年1月8日,福建人。他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但在嚴復13歲那年,父親因為在搶救一名霍亂病人時被傳染,結果不治身亡。父親是家裏的頂梁柱,嚴復家頓時就陷入了困頓。

就在這一年,當時的船政大臣沈葆楨(林則徐的女婿)在福州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學堂,對外招生。按嚴復家裏的期望和他自己的意願,他應該走上一條參加科舉考取功名的道路,但和母親商量了之後,嚴復毅然選擇了這個當時傳統家庭都不願意報考的新式學堂。

有什麽理由嗎?最大的理由其實就是沈葆楨貼出的招生章程:“凡考取者,飯食及醫藥費全部由學堂供給;每月給銀四兩,還有獎學金;五年畢業後可進入水師領工資。”

福州船政學堂當年的建築

每月四兩銀子,已足以養活全家,誘惑實在太大了。

嚴復是以筆試第一名的成績考進福建船政學堂的。他的同學都有誰呢?報出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詳:鄧世昌、林泰曾、劉步蟾、方伯謙——沒錯,嚴復的同學們,後來撐起了大半支北洋艦隊。

在船政學堂的五年裏,嚴復系統學習了英文、數學、電磁學、光學、熱學、化學、天文學和航海術等課程。1872年,嚴復以最優等的成績從航行理論科畢業,然後上艦實習。

也就是在這一年,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嚴復,字幾道。

當然,福建船政學堂的這五年對嚴復的改變,絕不是一個名字那麽簡單。可以說,這是嚴復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轉變——

從一個一心想學好八股文考科舉的學子,轉成了一個迫切想了解近代西方科學的青年。

3

1877年,23歲的嚴復出國了。

他是作為中國海軍選拔出的12名最出類拔萃的人員,公費派往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航海術的。

到了英國後,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三人直接上艦實習,剩下的9名學生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的考試,其中嚴復、方伯謙、林永升、薩鎮冰(此人後來做到清朝海軍總司令、民國海軍總長)等6人通過了入學考試,成了這所皇家海軍學院創建以來的第一批外國留學生。

英國皇家海軍學院

嚴復在英國前後待了兩年,在這兩年裏,嚴復提升的絕不僅僅是在航海術方面的知識,而是對整個西方社會的認識。

在清朝駐法國公使郭嵩燾的提攜下,嚴復和同學們一起去法國巴黎參觀了“世界博覽會”,大受震動。嚴復還利用休息日去旁聽英國法庭的開庭,看到原告和被告坐在一間房間裏,有專門的律師為雙方辯護,這種聞所未聞的景象,讓嚴復“歸邸數日,若有所失”。

嚴復開始漸漸思考一個問題:西方比我們強,真的只是靠“船堅炮利”?

帶著這個問題,他和年長他35歲的駐法公使郭嵩燾成了“忘年交”,因為兩個人的觀點在這一點上完全一致:中國如果只是學習西方列強的海軍、陸軍,只是買船、造炮、練兵,那只是學了皮毛,是不可能富強起來的。

1878年,一年前考進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6名中國學生都以優異的成績修完了學業,在郭嵩燾的提議下,嚴復被點名再留下學習一年。

在多出來的這一年裏,嚴復讀了大量當時在歐洲非常流行的書,這些書的作者,是達爾文、赫胥黎、亞當·斯密、斯賓塞、盧梭、孟德斯鳩……

郭嵩燾也是一位奇人。早年是曾國藩幕僚,之後擔任駐英公使和駐法公使,也是中國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他主張中國要借鑒和學習西方的文化和制度,而不是軍艦和大炮,可惜當時在國內應者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