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的抉擇:是死,是死,還是死?(第2/4頁)

這個社團,就是義和團。義和團的成分比較復雜,既有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小商販和運輸工人等下層人民,也有部分官兵、富紳甚至王公貴族,後期也混雜了不少流氓無賴。

聶士成是從心底裏反對義和團的。在他看來,這夥“拳匪”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不僅不會幫助抵抗洋人,還會擾亂國家的根基。

不過,當時除了聶士成態度鮮明外,其他手握重兵的權臣對義和團的態度都很曖昧——因為慈禧的態度一直在變。

最典型的,當屬袁世凱。袁世凱是最恨義和團的,但他在主政山東期間,卻一直在動用各種手段——他曾假模假樣地請來義和團的幾個“大師兄”,讓他們表演“刀槍不入”神功,然後假裝不知情,用洋槍將他們全部擊斃。最終,他不剿不撫,而是把山東的義和團成員最終都攛掇去了北京城。

但聶士成不願意。

1899年4月,義和團破壞了保定鐵路,聶士成隨後奉命保護鐵路,被義和團殺傷數十人。性子火暴的他索性率軍攻打義和團,殺了義和團的500人。他也請義和團的“大師兄”來表演“刀槍不入”的神功,但與袁世凱不同的是,他當場拆穿“大師兄”先放彈丸後塞火藥的把戲,直接將“大師兄”梟首示眾。

一時之間,聶士成的軍隊專殺義和團,而義和團的拳民也專等聶士成的部隊士兵落單而群起圍殺,雙方水火不容,勢不兩立。

“武衛軍”的總指揮榮祿曾專門把聶士成叫來痛罵了一頓,說他“糊塗”——榮祿的意思是,“你連老佛爺的心意都看不明白?”但聶士成不吃這一套,給榮祿寫信:“拳匪害民,必貽禍國家。某為直隸提督,境內有匪,不能剿,如職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辭!”

但是,問題最終還是來了:朝廷最終覺得義和團“民心可用”,而義和團也願意承諾“扶清滅洋”,但他們提出了一個條件:必須殺掉聶士成。

當時得寵的端郡王載漪不斷勸慈禧“順從民意”以獲得義和團的效忠,但慈禧在這件事上卻不糊塗,始終不肯答應。

因為慈禧自己心裏清楚,真正打起仗來,要靠的還是聶士成和他的“武衛前軍”。

所以,慈禧給聶士成擺出的態度是:戴罪立功。

4

為什麽是“戴罪立功”?因為八國聯軍已經打到了天津城下。

對於慈禧向列強宣戰,聶士成其實也是很有意見的。聶士成雖然是武將,但在武將中屬於比較心細的。在甲午戰爭之前,他料到中日很可能有一戰,所以花了8個月時間,遊歷東三省以及與俄國和朝鮮的交界,行程1.15萬余公裏,寫了四卷《東遊紀程》(所以甲午戰爭期間他才對地形那麽熟)。他喜歡用客觀數據說話,所以也深知諸列強的強大,知道以大清之國力,是萬萬不能與之同時開戰的,否則國家將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但是,聶士成又是一名軍人,他必須服從命令。與當時裝傻的袁世凱不同,與立刻簽訂“東南互保”表態“不摻和”的張之洞、劉坤一也不同,戰端一開,聶士成肩負直隸提督之職,守護京畿之責,縱有一萬個不願意,也只能打。

而且,聶士成手裏掌握的“武衛前軍”,確實堪稱當時京畿地區最強的武裝力量了:全軍1.3萬人,配後裝單發和連發毛瑟槍1萬支,各類其他長短槍1.2萬支。此外還擁有7.9毫米口徑馬克沁重機槍2挺,各類口徑大炮60余門。這樣一支軍隊,若論武器裝備水平,確實已經不亞於八國聯軍了。

6月11日,八國聯軍先遣隊逼近天津西面的廊坊,聶士成的“武衛前軍”與義和團奉命聯合阻擊。必須承認,義和團的團民勇敢地沖在了最前面,但因遭遇八國聯軍機槍的掃射,死傷慘重。聶士成的正規軍作為督戰隊,對逃回來的義和團民眾進行了機槍掃射,與義和團的仇怨進一步加深。

隨後,聶士成的正規軍在義和團死傷殆盡的情況下與八國聯軍交火,火力配備不亞於對方的清軍很快就壓制住了對方,最終八國聯軍只能撤退。

雖然名震一時的廊坊大捷多少有被誇大的成分,但確實是聶士成的清軍和義和團成功阻擊了八國聯軍。但是,在論功行賞時,當時的直隸總督裕祿知道慈禧的心思,把功勞全都劃到了義和團的身上,而聶士成的“武衛前軍”沒有得到任何封賞。

到了6月下旬,聶士成受命攻打天津租界,強攻近10次,戰鬥力剽悍。有八國聯軍的隨軍記者記載:“自與中國交兵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軍。”

但與此同時,一起配合的義和團由於組成成分復雜,還是暴露出了無組織、無紀律的弱點,在打洋人的同時,也趁機四處劫掠。為此,聶士成一邊殺洋人,一邊鎮壓義和團,殺了1000多名義和團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