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關於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記者,已不可考。但對於第一個殉職的記者,基本有個共識。這個共識,未必建立在詳細的時間節點考證上,而是建立在這個記者所做的事,以及留下的影響上。

1

1903年7月31日這一天,慈禧太後下令殺了一個人。

慈禧一生中,經她手諭被砍下的人頭,不計其數。但這一天她下令殺的這個人,讓她後來有點後悔。

這個人的名字叫沈藎,他當時的身份是一家報社的記者。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他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殉職的記者”。

2

沈藎,生於1872年,原名沈克誠,湖南長沙人。

中國甲午一戰慘敗後,沈藎和當時許多熱血青年一樣,迫切地希望這個國家發生徹底的改變。

身處湖南的沈藎和兩個同鄉的關系開始密切起來。他的那兩個同鄉,在中國近代史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譚嗣同和唐才常。

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譚嗣同作為“戊戌六君子”之一,血灑菜市口。一時之間,沈藎覺得國家前途又黑暗一片,於是和唐才常一起遠走日本留學。1900年,兩人從日本返回上海,成立了革命組織“正氣會”(後改名“自立會”),正式由改良派轉為革命派。

1900年,唐才常謀劃的自立軍大起義因為走漏了消息,被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提前派人絞殺,唐才常被捕後被梟首示眾,首級被掛在武昌漢陽門城門上。

唐才常死後,沈藎以“中國國會自立軍右軍統領”的名義,在1900年8月末單獨發動起義,史稱“新堤起義”。但因為寡不敵眾,起義也很快失敗了。

失敗後的沈藎,因為身份沒有暴露,索性就潛入了北京城。由於沈藎在日本留過學,會日語,所以他找了一家日本人的報社《天津日日新報》,拿到了記者的身份,然後以此為掩護,開始出入北京的社交圈。

當時的北京,正處於八國聯軍的控制之下。沈藎會外語,又有記者的身份,所以在北京的洋人圈裏很快建立了一個小圈子。而清朝的那些貴族,看到沈藎和各路洋大人的關系處理得不錯,也開始和他結交。沒多久,沈藎成了北京城裏的一個社交小達人,得到的各路消息也遠比普通人多很多。

沈藎原本可以在這樣的一個社交圈裏一直舒服地混下去,但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尤其是有一次他偶然聽到一位清朝貴族透露出的一個消息之後,他覺得要不惜一切代價,把這個消息公布出來:

中國和俄國要簽訂《中俄密約》。

3

嚴格意義上說,《中俄密約》其實在1896年就簽訂了。

1896年,趁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俄國以“共同防禦日本”為借口,誘迫清政府簽訂了《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一般就被稱為《中俄密約》。

《中俄密約》雖然以“共同防禦”為出發點,但規定只要中日開戰,中國所有港口均允許俄國兵船駛入,而且中國的黑龍江、吉林允許俄國建造鐵路,無論戰時還是和平時期,俄國都可以通過該鐵路運送軍隊或軍需品。

這個條約,其實就是俄國趁火打劫,謀取中國的東北。

到了1903年,俄國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東三省條約》中分期撤兵的約定,反而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俄國在東三省及內蒙古一帶享有路政稅權及其他領土主權。這等於是不費一槍一彈,就要掠走中國的東三省和內蒙古。

迫於俄國強大的壓力,清政府準備簽字。而簽字之前,這個消息讓沈藎知道了。

沈藎決定用一切代價阻止這件事發生。憑借自己的人脈圈,沈藎最終通過賄賂,從政務處大臣王文韶之子那裏搞到了最新的《中俄密約》的草稿原文,然後立刻把草稿寄給了天津英文版的《新聞西報》。收到草稿後,《新聞西報》隨即全文刊登。然後,國內的媒體紛紛轉載。日本新聞界還專門出了一期“號外”(日本揭露此事的動機自然一想便知)。

全國嘩然。

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清政府最終拒絕在條約上簽字。

《中俄密約》部分內容

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最終成功被阻止了,但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

1903年7月19日晚,沈藎在北京寓所裏被捕。

4

出賣沈藎的,是一個叫吳士釗的人。

吳士釗舉人出身,從翰林院被彈劾下來,當時和沈藎一起寄居在劉鶚府中(就是寫《老殘遊記》的那一位)。沈藎把吳士釗引為知己,把自己做過的事情,包括帶領起義的過去,都說給吳士釗聽了。但吳士釗並沒把沈藎當知己,而是把他當作了自己官復原職的籌碼。

被逮捕後,沈藎自知難逃一死,沒有任何掩飾,把自己做過的事一一都說了,並留下了四首絕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