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第3/3頁)

種種資料顯示,慈禧之所以要對沈藎痛下殺手,還是因為他以前組織革命“謀反”(甚至有說法稱他準備找李蓮英行刺慈禧)。而且,據說沈藎能順利公布《中俄密約》“新七條”的內容,有日本人在背後的推動作用(日本當然不希望俄國獨享中國東北)。更有一種推測,是清政府也有意讓媒體曝光(1901年,正是莫理循從李鴻章處拿到了《奉天交地暫且章程》的情報,公布在《泰晤士報》上引起國際輿論關注,才阻止了俄國的野心)。

不過,沈藎的勇敢和愛國之心,是沒有任何爭議的。而且,沈藎之死所彰顯出的新聞媒體的力量,也是沒有爭議的。

我一直覺得,“記者”這個職業,依舊是神聖的。盡管這些年來,這個稱號的光環大大減弱(有外部因素,但必須承認,也有部分同行自己糟蹋的原因),但我還是堅信,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的記者。

有人說,現在是自媒體時代了。沒錯,在美食、娛樂、時尚、旅遊這些凸顯個人品位和觀點的領域,在傳播渠道壟斷被打破的背景下,自媒體確實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但涉及社會公共領域和時政的報道以及各種輿論監督,機構媒體的記者還是有不可超越的優勢,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種優勢和責任,是任何自媒體,乃至機器人寫作都取代不了的。而且我也堅信,總有一批記者,會堅守“鐵肩擔道義”的初心,成為“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忽然想起了2014年的一則新聞。說是江蘇省理科狀元吳呈傑的最初志願是報考北京大學新聞系,理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後來被很多“有良心”的記者勸退了,他最終選擇了北京大學金融系。我看了關於他的一些後續報道,他現在應該讀大四了,他並沒有放棄他的新聞寫作夢想,而且成了校媒的主編。

我不知道他畢業後是否還會選擇做記者這個行當——讀不讀新聞系其實和做不做記者沒有那麽大關系——但我很欣賞他曾在微博上轉發過的一段話:“新聞是一條注定要長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變這個世界;要相信新聞依然有助於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點,你會是千萬推動者中的一員。”

在中國新聞的歷史中,有千千萬萬名記者奔跑在這條沒有終點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