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皇帝的“過山車之旅”

這個故事,和一位皇帝有關。這位皇帝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但他既不是秦皇漢武,也不是唐宗宋祖,而是一位末代皇帝。他不僅是一個朝代的末代皇帝,還是整個中國帝制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當然,我們之所以要說他的故事,還因為他是一個經歷了命運“過山車”的皇帝。

1

對大清王朝來說,1908年的冬天,可能比往年要更冷一些。

11月14日,郁郁寡歡且不得志的光緒皇帝,終於告別了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國家,駕崩了。

一直與光緒皇帝纏鬥,也已經步入風燭殘年的慈禧太後,推出了她早就物色好的繼位人選,然後只晚了一天,也步光緒後塵,撒手西去。

慈禧推出的人選,就是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愛新覺羅·溥儀。

這一年,溥儀還沒滿3歲。懵懂無知中,就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起”——成了偌大的中國的皇帝。

只是這個皇帝,他只做了三年。

童年時的溥儀

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整個大清王朝頓時風雨飄搖。

6歲小皇帝溥儀手中的最後籌碼,是52歲的袁世凱。為此,朝廷被迫給了袁世凱“內閣總理大臣”的頭銜,希望他能調動他的北洋軍,剿滅革命黨,拯救大清朝於危難之中。

可是,當時擁有中國最強資源和實力的袁世凱,選擇的合作對象是45歲的孫中山——他們兩家手裏都有籌碼,誰會去理會一個已經完全失去控制力的小皇帝呢?

後來的事情,正是如同袁世凱與孫中山約定的那樣發展的:袁世凱逼清朝皇帝退位,換取孫中山支持自己當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以隆裕太後名義頒布的《退位詔書》昭告天下,宣布皇帝退位:“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於是,剛滿6歲的溥儀小皇帝,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落”——一夜之間,他就不是皇帝了。

從此以後,他的頭上多了一項不怎麽好聽的頭銜:末代皇帝。

2

平心而論,中華民國的政府,一開始對以溥儀為代表的皇族,還是不錯的。

當時開出的條件是:溥儀可以繼續居住在紫禁城中,保留“皇帝”的尊號。政府以外國君主的禮儀相待,紫禁城內皇室的財產分毫不動——並且,每年還提供給皇室400萬兩白銀的費用。

如果按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中國的辛亥革命完全有可能像英國的光榮革命一樣,成為一場不流血的和平革命。而中國可能也有那樣的機會,像英國那樣,成為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

如果真是那樣,說不定現在的我們的媒體,還會鋪天蓋地八卦皇室愛新覺羅王子,和一個上海幼兒園老師的戀情。

可惜歷史當然不會這樣拐彎。

首先,是聰明一世,最後老來糊塗的袁世凱想過一把當皇帝的癮,然後,又出了一個腦子進水的小軍閥張勛。

而這個張勛,促成了溥儀人生中的第二次“起”。

1917年7月1日,在張勛的支持下,溥儀重新登上“帝位”,恢復年號“宣統”,然後開始大封群臣,公侯王爵全部封好之後,一共過了11天。

11天後,在全國的反對聲中,在段祺瑞的出兵討伐下,只有4000名“辮子軍”的張勛逃入荷蘭大使館避難。

第12天,溥儀再次宣布“退位”。

這一年,溥儀還不滿12歲。第二次“落”就這樣來臨了。

3

嚴格意義上講,被張勛“頂”上王位12天後退位,也不算什麽“落”。因為溥儀本來就已適應了紫禁城“遜清小朝廷”的生活。

真正的第二“落”,是“落”在1924年。

張勛的復辟,與其說是讓溥儀的清廷皇室得到了一個上位的機會,倒不如說是給了各大軍閥一個借口:哦!原來你們還不老實,那麽就別怪我們不客氣!

1924年10月22日,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的直軍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突然率軍殺回北京,軟禁了我們歷史書上著名的“賄選總統”曹錕。

這事情,本來和溥儀也沒什麽關系。但馮大將軍不知道怎麽就忽然決定,去他的《皇室優待協定》,老子要進紫禁城!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兵進入紫禁城,直接對溥儀下了“逐客令”。

這個事件,史稱“北京政變”。

這一年,溥儀18歲。他真正體會到了流離失所的感覺。11月29日,溥儀逃進了日本公使館。這一次逃離,對溥儀一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4

從1925年2月開始,溥儀先後住在天津租界的張園和靜園。這時候的溥儀,就有點像金庸《天龍八部》裏的慕容復了,整天滿腦子的念頭,無非“復國”二字。

為此,溥儀花了大價錢開始打扮自己,從頭到尾,全盤西化,開始帶著自己的一妻一妾——1922年,溥儀立了婉容為“後”,立了文繡為“妃”——開始頻頻出入各種社交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