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對於1911年的大清帝國而言,似乎傳來的每一個消息都是壞消息。但唯獨有一艘它派出去的軍艦,卻在一個帝國遠去的背影中,留下了一抹亮色。

1

1911年6月20日這一天,英國的樸次茅斯軍港響起了21響禮炮聲。

樸次茅斯軍港是英國皇家海軍最古老的軍港。而在軍港響起禮炮,一般是表示歡迎——因為有別國的軍艦要入港了。

事實上,在那些天裏,樸次茅斯港需要頻繁鳴響禮炮。因為受英國皇室的邀請,全世界有18個國家的200多艘軍艦將在這段時間紛紛前來,參加6月22日的英王喬治五世(也就是溫莎公爵的父親)的加冕典禮。

在諸多來訪的軍艦中,有一艘軍艦非常特別。這艘軍艦,是英國制造的,卻是另一個國家下的訂單。而這個國家,在71年前被英國人用軍艦和大炮強迫打開了國門。

沒錯,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這是英國第一次迎接來自遙遠中國的軍艦來訪。

這艘軍艦,就是“海圻”號。

“海圻”號巡洋艦

2

先來說說“海圻”號這艘軍艦。“圻”這個字有點復雜,讀“qí”,也可讀“yín”,意思是“地的邊長”,也通“京畿”的“畿”字。“海圻”連著“海”字,透露出當時的清廷依舊希望通過海軍捍衛大清帝國海上疆土的期望。

清廷在遭遇了甲午戰爭慘敗後依然還有這點認識,頗為不易。

甲午一戰,打垮了名動一時的北洋艦隊,但也打出了清政府對海軍重要性的幡然醒悟——原來有一支艦隊來守衛海疆,真的是很重要!

所以,雖然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但清政府重建海軍的決心倒是上來了。從1895年起,清政府籌措銀兩,重新開始向英國和德國訂購軍艦,前前後後,大大小小一共訂購了43艘,而其中噸位最大、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就是“海圻”號和它的姐妹艦“海天”號。

“海圻”號是當時清朝向英國訂購的,由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在1896年開工建造,總造價超過32萬英鎊。從船的數據來看,艦長132米,寬14.3米,吃水深度6.1米,最大航速24海裏/小時,馬力1.7萬匹。艦上裝備各種口徑的艦炮34門,魚雷發射架7座

“海圻”號的排水量是4300噸,雖然小於當時北洋艦隊的旗艦“定遠”號和主力艦“鎮遠”號,但晚造十五年的“海圻”號受益於當時全世界快速發展的軍艦技術,所以在不少方面已經實現了對先輩的超越。

“海圻”號和之前北洋水師幾艘軍艦的對比,它的左邊是當年要“撞沉吉野”的“致遠”號,管帶為鄧世昌

“海圻”號1898年竣工下水,1899年自英國返回中國。一回國,“海圻”號就立了一功。

1899年2月,意大利趁清政府甲午新敗,準備趁火打劫,向清政府遞交照會,稱自己是“歐洲六強”之一,要求和其他五強一樣享受在華待遇。他們強行要求租借浙江三門灣作為自己的海軍基地,並要求浙江全省不能租借給其他國家。

面對如此牛氣哄哄的要求,清政府倒也冷靜,迅速摸清了意大利在歐洲屬於二流國家的底細。在和歐洲列強暗中交換了意見後,清政府對意大利公使莊嚴地說出了一個字:“滾!”

意大利政府為此大怒,立刻派出3艘軍艦在三門灣海面巡遊,試圖重現“炮艦政策”對清政府的威逼恐嚇。沒想到清政府這次一硬到底,要求重新組建的北洋水師全部出動,岸上炮台的守軍也做好準備。

這件事一拖再拖,最後拖到了1899年夏天——新造好的“海圻”號和姐妹艦“海天”號(兩艘艦是同型艦)從英國船廠開回來了。

清政府隨即命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率包括“海圻”“海天”在內的艦隊全體南下,擺出一副和意大利海軍決戰的架勢。

意大利評估了下大清艦隊的實力,自知沒有把握取勝,最後只能放棄對中國沿海的全部要求,一時淪為笑柄。

在這場著名的“三門灣事件”中,“海圻”號和其余4艘“海”字開頭的軍艦一戰成名(除“海天”號外,其余還有3艘排水量在2950噸的軍艦“海容”“海籌”“海琛”)。

而與這次“海上博弈”相比,“海圻”號之後承擔的使命,其實更艱巨,但也更光榮。

1904年4月,“海圻”號的姐妹艦“海天”號在運送軍火途中,因為濃霧再加上航速過快,在舟山附近的鼎星島不幸觸礁沉沒,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新聞

3

1910年,清廷接到了英國皇室的一封邀請函:希望派一艘軍艦,參加喬治五世的加冕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