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成敗丁汝昌

這個人,他的名字總是和一場海戰連在一起,因為那場海戰是一場恥辱的敗局,所以這個人,似乎也總是以一個窩囊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印象中……

1

1895年2月12日,劉公島,深夜。

丁汝昌面前的桌子上,擺著一杯葡萄酒。在寫完給李鴻章的最後一封信後,丁汝昌拿起了酒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只是催的並不是琵琶聲,而是劉公島港口外,數十艘日本軍艦的隆隆炮火聲。

而眼前的那杯酒,也並非葡萄美酒,因為裏面溶著生鴉片。丁汝昌是準備用它來結束自己生命的。

沒有人知道,丁汝昌在舉起酒杯的那一刹那,心裏究竟在想什麽。

在酒入口的一刹那,丁汝昌五十九年的人生,終於畫上了一個句號。

而他麾下那支曾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艦隊,也就此灰飛煙滅。

2

丁汝昌

1836年,丁汝昌出生在安徽廬江縣的石頭鎮。丁汝昌出身貧苦,父親丁燦勛務農為生,所以丁汝昌只讀了三年私塾,就靠幫人放牛、放鴨、擺渡等,補貼家用。

在19世紀50年代,很多窮苦人家的孩子都去跟著做一件事,那就是參加太平天國的起義——丁汝昌也沒有例外。1854年,在太平軍占領廬江後,父母雙亡的丁汝昌就參加了太平軍,成為程學啟(後來蘇州殺降事件的主角之一)的部下,駐紮在安慶。

1861年,曾國藩的湘軍合圍安慶,程學啟帶著丁汝昌等300多人在夜裏翻越城墻,投降了清朝。

這也是丁汝昌被後世不少人詬病的第一點:變節。

對於前來投降的程學啟部,當時在前線統兵的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並不信任,之後每逢戰鬥,都將他們放在最前列,勝則最好,敗則炮灰。但程學啟和丁汝昌因為熟悉太平軍的裏裏外外,作戰又勇敢,所以一路出生入死,屢立戰功,而且毫發無傷。

1861年8月,安慶終於被破,立下大功的程學啟升任遊擊,做了湘軍“開”字營的營官(相當於營長),而丁汝昌做了哨官(相當於連長)。程學啟確實比較會帶兵打仗,李鴻章也比較倚重他。

沒多久,曾國藩命李鴻章組建“淮軍”,並配了湘軍幾個營作為“嫁妝”,丁汝昌所在的“開”字營也在其中。他坐著火輪,隨著李鴻章浩浩蕩蕩地開往江南。

自此,丁汝昌的命運開始和李鴻章聯系在了一起。

3

丁汝昌到底會不會打仗?當然會。

如果丁汝昌不會打仗,不會在到江南沒多久,就被名將劉銘傳看中,調入自己的“銘”字營擔任哨官。太平天國滅亡後,丁汝昌隨劉銘傳剿滅撚軍,統率騎兵,再度屢立大功。等到東撚軍被消滅的時候,丁汝昌已經官拜“總兵”(差不多相當於師長級別),授提督銜。

那一年,丁汝昌也就32歲。應該說,他的頂戴花翎,還是靠自己打出來的。

但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在太平軍和撚軍等內亂基本被撲滅後,識時務的曾國藩一聲令下,湘軍開始裁軍。1874年,一輪輪的裁軍風潮波及劉銘傳時,劉銘傳讓丁汝昌裁撤他的三隊王牌騎兵營,丁汝昌修書抗辯,惹惱了劉銘傳,丁汝昌怕引來殺身之禍,索性辭職回家了。

在家賦閑了幾年後,畢竟還在壯年的丁汝昌想做點事情。1877年秋,丁汝昌奉旨發往甘肅等候差遣。走之前,他拜見了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

丁汝昌的到訪,讓李鴻章眼前一亮。

劉銘傳也是洋務名臣,後任台灣第一任巡撫,有“台灣近代化之父”之稱

丁汝昌向李鴻章說起自己想做點事,李鴻章是這麽回答的:“劉銘傳和你鬧矛盾,我若用你,肯定會得罪劉銘傳。”[“省三(劉銘傳)與爾有隙,我若用爾,則與省三齟矣。”]

那怎麽辦?李鴻章給丁汝昌指了一條路:我正在創辦海軍,你現在在我的安排下去學習各種海軍知識,我會委你大任。那時候,左宗棠還想調丁汝昌一起去收復新疆,但被李鴻章找了個借口推辭了(由此也可見丁汝昌的戰功確實比較有名)。

那個時候,李鴻章其實已經在盤算北洋水師提督的人選了。

4

誰來當北洋水師的提督,確實是一個難題。

朝堂上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支艦隊將來肯定是大清帝國最強大的一支武裝力量,這個北洋水師提督的位置,不是誰來當都可以的。

李鴻章心裏又何嘗不明白?他曾為這件事專門請教過當時的兩江總督、福州船政學堂的創始人沈葆楨。當時李鴻章提出,這個提督人選必須“既懂海軍,又有資歷”。沈葆楨向李鴻章兩手一攤:中國之前連海軍都沒有,難道還有這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