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成敗丁汝昌(第3/4頁)

這件事大大刺激了日本——外國水兵到本國來尋釁滋事,最終卻以本國賠款終結。全國上下激發起了趕超清朝海軍的雄心,大大促進了日本海軍的發展。

不能說丁汝昌在“北洋水師”是受到全軍將士的一致擁戴,但至少,作一個合格的領導,還是沒什麽問題的。

當然,作為一個指揮官,最後是否合格,還是要體現在戰場上。

6

1894年9月17日上午11點半,讓中國人刻骨銘心的甲午海戰爆發。

這場海戰的經過和結果,大家已經很熟悉了(我也不忍心再寫一遍),單說說作為中方艦隊最高指揮官的丁汝昌在這場海戰中的表現。

後世的一大爭論,是在兩支艦隊遭遇時,丁汝昌下令北洋艦隊排成“雁行陣”沖向日本聯合艦隊,而日本聯合艦隊則采取縱隊回應。由於北洋艦隊的陣型只能發揮艦首炮的威力,而日本聯合艦隊則可以發揮側舷炮數量多的優勢,所以最終北洋艦隊落敗。

甲午海戰中日雙方艦隊的陣型

而事實上,丁汝昌下令采取的陣型,也不是拍腦袋想的,而是按照平時訓練,根據北洋艦隊軍艦的特性決定的——“定遠”和“鎮遠”這批主力艦,當初都是以加強艦首方向火力而制造的。比如“定遠”艦裝備的4門口徑為305毫米的巨炮,如果排成縱隊放開側舷,一側只有兩門炮可以同時開火,而如果艦首對準敵人,4門巨炮都可以開火。

而日本聯合艦隊的軍艦有不少都是加強側舷火炮的。換句話說,在一場遭遇戰的情況下,大家都只能率先反應:用自己最擅長的陣型投入戰鬥。

而且,丁汝昌在甲午海戰中,至少對得起軍人的本分。

這場戰鬥是以北洋艦隊的“定遠”號先開炮拉開戰幕的。可惜的是,不知道是因為年久失修還是什麽緣故(“定遠”艦當時已經下水12年了),“定遠”巨炮一響,艦橋就開裂了,坐鎮指揮的丁汝昌跌了下來,信號旗裝置也廢了。

但後來的事未必所有人都知道:手下要把滿臉是血的丁汝昌擡進內室,但丁汝昌堅持不肯,坐在甲板上指揮作戰,直到戰鬥結束。

至於信號旗系統被毀,確實是天數,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北洋艦隊失去指揮,各自為戰。

但丁汝昌當時在戰前發出過三條訓令:

1.艦型同一諸艦,須協同動作,互相援助。

2.始終以艦艏向敵,即保持位置,而為基本戰術。

3.諸艦務於可能範圍之內,隨同旗艦運動。

如果丁汝昌不負傷,信號系統不被摧毀,北洋艦隊還是會按照這三條訓令進行戰鬥。

事實上,因為是一場遭遇戰,事後日本人復盤,自己艦隊的各種操作也是漏洞百出。拋開意外因素不談,丁汝昌在這一場戰鬥中當然要負指揮失敗的責任,但要說他一無是處,也不至於。

鄧世昌的“致遠”號在甲午海戰中沉沒。圖中右側為日艦“吉野”號,中央傾斜的是“致遠”號。繪制此圖的是觀戰的英國遠東艦隊“利安德”號上的軍官,他對“致遠”“經遠”號的奮戰都給予了極高評價

問題就在於,5個多小時的激烈海戰之後,日本聯合艦隊其實也損失慘重,4艘主力艦基本喪失戰鬥力,但就是一艘也沒沉。

而北洋艦隊雖然“定遠”“鎮遠”等主力艦巋然不動,但沉了“超勇”等5艘較弱的軍艦(“廣甲”號逃離戰場,幾天後觸礁沉沒)。

日本即便勝,也是慘勝,所以率先退出戰場。

而失去5艘軍艦的丁汝昌,注定要接受悲劇的命運了。

7

困守劉公島後,丁汝昌其實並沒有放棄。

那個時候,丁汝昌已經被革去了尚書銜,待旅順陷落之後,又被革去全部職位。不過,光緒帝很快又收回了諭旨,改為“暫留本任”——丁汝昌走了,誰來接著保衛大清帝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丁汝昌還在堅持抵抗。他看到威海陸路上的炮台防守薄弱,怕被日軍攻占後調轉炮口倒轟北洋艦隊,所以建議先自行炸毀,結果又被當成“通敵賣國”的證據稟報朝廷。“清流派”再度慫恿光緒帝要將丁汝昌革職,在李鴻章力保、劉步蟾等將領請願的情況下,朝廷才決定“秋後算賬”。

威海南岸的炮台。後來炮台果然被日軍攻占,調轉炮口,吊打停在港口裏的北洋艦隊,丁汝昌只能再組織敢死隊去炸掉炮台

即便如此,丁汝昌還是率領艦隊擊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並主動用艦炮支援陸地戰鬥,擊斃日軍旅團長大寺安純(為甲午戰爭中日軍被擊斃的最高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