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統一的世界(第5/11頁)

伊薩克·佩雷爾(Isaac Pereire)與埃米爾·佩雷爾(Emile Pereire)兄弟兩人,是以金融冒險而聞名於世的,他們在拿破侖三世的第二帝國時期發了橫財。但是埃米爾在1837年親自監督過第一條法國鐵路的建設,他住在工地的一間公寓裏,打賭似的向人們表示新運輸形式的優越。在第二帝國時期,佩雷爾兄弟在歐陸各地建設鐵路,與較為保守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展開激烈的競爭,最終被後者摧毀(1869年)。另一個聖西門主義者塔拉波(P.F.Talabot,1789—1885),建造了法國東南部的鐵路、馬賽港和匈牙利鐵路,進而買下羅訥河(Rhône)航運沒落而變得多余的駁船,打算用它們建立一支沿多瑙河航行到黑海的商業船隊,可惜這項計劃被哈布斯堡王朝否決。這些人的著眼點都囊括了所有的大陸和所有的海洋。在他們眼中,世界是一個統一體,由鐵路和蒸汽引擎所連接,因為商業的地平線無邊無際,前途無量,就像他們所夢想的世界那樣寬廣。對於這些人來說,人類的命運、歷史和其自身的利益,根本就是同一件事。

從全球角度來看,鐵路網仍然是國際航運網的補充。從經濟上看,鐵路在它存在的亞洲、大洋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主要是作為連接地區間的運輸工具,把大量生產原料物資的地區與港口聯系起來,再從港口用船把原料物資運到世界各地的工業區和城市。像我們已見到的那樣,船運速度當時並沒有顯著變快。航運技術的發展緩慢,可以從下列事實看出:即帆船繼續與新式汽船對陣,而且毫不遜色。其中原因在於帆船在技術上雖然沒有巨大進展,但在裝載能力上卻有了相當的改進。不可否認,汽船的運載能力確實有了明顯的增長,從1840年占世界航運量的14%,上升到1870年的49%,但帆船仍然占有較大的比重。直到19世紀70年代,特別是19世紀80年代,帆船才被遠遠拋在後面(到19世紀80年代末期,帆船的世界航運量只占25%)。汽船的勝利實際上也是英國海上商業的勝利,恰當地說是英國經濟的勝利,英國的經濟發展是汽船發展的後盾。1840年和1850年,英國船只占已知世界汽船總噸位的大約1/4,到1870年上升到1/3以上,到1880年已提高到了1/2以上。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到,1850—1880年間,英國汽船的噸位增加了1600%,世界其他地區的增加總數大約是440%。事實已經夠明顯了。假如貨物在秘魯的卡亞俄、上海或亞歷山大港裝船,最可能的目的地便是英國。此外,大多數的船只都是裝滿貨物的。1874年有125萬噸的貨物(其中90萬噸運往英國)通過蘇伊士運河——通航第一年還不到50萬噸。北大西洋的正常航班的運輸量甚至更大:1875年有580萬噸貨物進入美國東海岸的三個主要港口。

鐵路和海路共同承擔著客貨運輸。然而,在某種意義上,這個時期最驚人的技術進步,是用電報來傳送信息。這一革命性工具在19世紀30年代中期似乎就發現在望,接著更以一種神奇的方式,使所有問題在突然之間都迎刃而解。1836—1837年,電報幾乎被好幾個不同研究者同時發明出來,其中庫克斯(Cooks)和惠斯通的發明立即獲得了成功。不過短短幾年,它就應用在鐵路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從1840年起,已開始考慮鋪設海底電纜的可能性。但是一直到1847年以後,這項計劃才變得具體可行,因為這時偉大的法拉第(Faraday)提出了用古塔波膠作為電纜的絕緣材料。1853年,奧地利人金特爾(Gintl)以及兩年之後的斯塔克(Stark)相繼指出:在同一線路的兩端可以傳送兩個信息。至19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電報公司采用了一個電報系統,可以每小時發送2000個單詞;至1860年,惠斯通獲得自動電報打印裝置專利,此即收報機紙帶(tieker-tape)和電報交換機(telex)的前身。

英國和美國已經在19世紀40年代應用這種新技術,成為科學家發明的技術得以應用的第一個例證。這種技術除非有完善成熟的科學理論做基礎,否則是不可能發明的。在1848年之後的若幹年裏,歐洲先進地區迅速采用了這項成果。奧地利和普魯士在1849年,比利時在1850年,法國在1851年,荷蘭和瑞士在1852年,瑞典在1853年,丹麥在1854年,挪威、西班牙、葡萄牙、俄國和希臘在19世紀50年代下半葉,意大利、羅馬尼亞和奧斯曼則在19世紀60年代。人們所熟悉的電線和電線杆正在成倍增加。以歐陸的電線總長度而言,1849年有2000英裏,1854年有1.5萬英裏,1859年有4.2萬英裏,1864年有8萬英裏,1869年有11.1萬英裏。電報通信的數量也在成倍增長。1852年,在6個擁有電報業務的國家中,電報總發送量不到25萬份。然而到了1869年,法國和普魯士各自發送了600多萬份,奧地利發送了400多萬份,比利時、意大利和俄國分別發送了200多萬份,甚至奧斯曼和羅馬尼亞也都各自發送了60萬—70萬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