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統一的世界(第3/11頁)

截至1872年,這類工具已經贏得了凡爾納所能預料的成就:能夠在80天之內周遊世界,還可以把許多阻礙菲萊亞斯·福格(Phileas Fogg,凡爾納名著《八十天環遊地球》的主人公)不屈不撓前進的意外事故考慮在內。讀者或許可以想象下面這條平安無阻的旅行路線。在跨越歐洲時,旅行者首先乘坐火車和海峽渡輪由倫敦到達布林迪西(Brindisi),然後,再換搭輪船通過新開通的蘇伊士運河(大約需7天時間)。從蘇伊士運河到孟買的旅程時間大約需13天。從孟買到加爾各答的火車旅程需要3天。從那裏由海路去香港、橫濱,越過太平洋到舊金山,這段遙遠的路程需要41天。自從1869年橫越美國內陸的鐵路建成以後,只需7天的時間旅行者就可以從舊金山到達紐約,只是途中那些還沒有完全得到控制的地區可能由於出現成群的野牛、印第安人等而顯得不太安全。其余路程——橫渡大西洋到利物浦,再乘火車回到倫敦——大致不會發生問題,只是要耽擱時日。實際上,不久之後,確實有一個野心勃勃的美國旅行社提供了一次這樣的環球旅行。

如果是在1848年,福格得花多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樣的旅行呢?他幾乎不得不完全仰賴海上運輸,因為當時還沒有橫越大陸的鐵路線,實際上除美國之外,世界其他地方還不存在深入內地的鐵路,而美國當時也不過深入內陸200英裏。最快的海船,即著名的貿易船,在1870年前後平均要110天才能到達廣東,而1870年前後是這種貿易船技術發展的頂峰。因此,前往廣東的航行,理論上不可能少於90天,但實際上卻用了150天。1848年,即使是在最順利的情況下,環繞地球的航行也不可能指望少於11個月,也就是福格所花時間的4倍,這還不包括在港口停留的時間。

縮短長距離旅行所用時間的努力,收效相對不大,這完全是因為海上航行速度的改善十分緩慢。1851年,從利物浦橫渡大西洋到紐約的汽船平均航行時間是11—12.5天;到1873年基本上仍然如此,盡管“白星航班”自豪地宣稱,它們已把時間縮短到10天。[5] 除非海上航路本身被縮短,例如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否則福格休想比1848年的旅行者做得更好。真正的變革發生在陸地上,亦即在鐵路方面,而且即使是這方面,真正的發展也不是火車速度的提高,而是鐵路建設的高速發展。1848年的鐵路運行速度,整體而言比19世紀70年代慢得多,盡管它從倫敦到霍利黑德(Holyhead)只用了8.5小時,比1974年慢3.5小時。然而,19世紀30年代發明的火車確實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機器。但直到1848年,除英國以外,全球尚不存在鐵路網。

2

在本書所論時期,在歐洲各地、美國,甚至世界其余部分的少數地區,都可以看到這種長距離鐵路網的建設。我們可從以下兩個表格中看出這項發展。1845年,在歐洲以外,擁有鐵路線的“低開發”國家只有古巴。及至1855年,世界五個大陸上都已鋪設鐵路,盡管南美(巴西、智利、秘魯)和澳大利亞還未出現。到1865年,新西蘭、阿爾及利亞、墨西哥和南非也有了它們的第一條鐵路。到1875年,巴西、阿根廷、秘魯和埃及已經鋪設了1000英裏或更多的鐵路,錫蘭、爪哇、日本甚至更遠的塔希提島(Tahiti)也已經有了第一條鐵路。同時,到1875年,全世界共擁有6.2萬部火車頭,11.2萬節客車車廂和幾乎50萬噸的貨車車廂。據估計,它們共運載了13.17億名旅客和7.15億噸貨物。換言之,約是這10年間每年海上平均運輸量的9倍。就數量而言,19世紀第三個25年是第一個真正的鐵路時代。

鐵路營運裏程[6]  單位:千英裏

*不足500英裏

鐵路建設的進展[7]  單位:個

鐵路主幹線的建設自然是轟動世界的大事。實際上,直到那時,鐵路工程是人類所知的最大規模的公共事業,也幾乎是最驚人的工程成就。當鐵路離開英國這個地形挑戰不甚嚴格的國家之後,它的技術成就變得更加顯著。1854年,從維也納到意大利北部的裏雅斯特港的“南方鐵路”已經穿越了塞默靈(Semmering)隘口,其海拔高度幾乎達3000英尺;到1871年,越過阿爾卑斯山的路段高達4500英尺;到1869年,“聯邦太平洋鐵路”在跨越落基山脈時,已經踏上了8600英尺的高度;及至1874年,19世紀中期經濟征服者最突出的成就——亨利·梅格斯(Henry Meiggs,1811—1877)的“秘魯中央鐵路”——已經慢慢地行駛在1.584萬英尺高的高山上。當火車在山巔中出沒,在隧道中穿行時,遂使早期英國鐵路的一般行程相形見絀。塞尼峰(Mont Cenis)隧道是第一個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始建於1857年,完成於1870年,第一列穿越這條長達7.5公裏隧道的是一列郵車。這條隧道使通往布林迪西的路程減少了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