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烈士與漢奸的一步之遙(第3/7頁)

直到1642年二月的一天,皇太極覺得時候差不多了,召開秘密軍事會議,李永芳說:“城內副將夏承德是我的老朋友,我給他寫封信,射入城中,勸他投降,但此事需秘密進行。”

皇太極說:“這可怎麽辦呢?”

範文程說:“臣料松山已糧盡,想突圍,現在咱們放開包圍圈一面,他必然突圍,我派伏兵堵截,他定然回城,趁此機會,派我軍間諜混入城內,便可把信交給夏承德,秘密行事。”被皇太極采納。

當夜松山西面的清軍撤去,果然曹變蛟開城突圍,被清軍打回,清軍間諜趁機混入城,見到了夏承德,他同意做內應。第二天黃昏,夏承德與清軍裏應外合,清軍攻城,王廷臣、曹變蛟戰死,邱民仰自刎而死。洪承疇也拔劍要自刎,突然又想我還是留全屍,上吊吧,剛要上吊,就被人抱住,捆起來,抱住他的人是夏承德,捆他的人是李永芳。這一天是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清軍破城後將近兩萬明軍士卒全部被殺死,但城內小男孩和所有女人共三千一百一十三人免死,清軍繳獲甲胄一萬五千二百六十七件,各種火器三千二百七十三件。

松山淪陷後,皇太極將松山城夷為平地,以防止明軍再收復後拒城堅守,而後集中力量打錦州城,錦州城已經被圍兩年,城內人相食,且祖大壽得知援軍已經全軍覆沒,困守無益,最終於崇禎十五年三月八日投降,皇太極接納了祖大壽的投降,而後把錦州城男女老少殺得一個不留。祖大壽投降後,他麾下的漢族士兵都投降了,只有幾千蒙古族士兵誓死不投降,清軍於是設宴招待這些人,並讓他們在進入宴會前把弓箭和刀劍放在外面。蒙古人實在,不知有詐,就進去了,進去後被“驅出平野,以鐵騎蹂之”,蒙古人驍勇善戰,赤手空拳跟滿清八旗兵對打,還從八旗兵手中奪取刀劍來反擊,雖然全軍覆沒,但是也給滿人帶來很大殺傷,“如此忠勇,華人所罕。”“老祖(祖大壽)之受困錦州也,雖未殲賊,足可以潰圍一戰,安坐觀望,任其事去?顧以四世元戎,忝厥祖,負皇恩,甘心降虜,終至隳節,縱歸黃泉,其不愧於蒙兵乎?”(朝鮮李渲《松溪集》卷六《燕途紀行》)

得知祖大壽投降的消息後,皇太極命人立刻將祖大壽送到盛京。當祖大壽跪倒在崇政殿時,皇太極親自將他扶起,“你上次背叛朕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朕曾經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朕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盡力地輔佐朕就可以了。”祖大壽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1665年祖大壽病死。朝鮮人對祖大壽的評價可謂最為精當:

(祖大壽)以孤軍抗大敵,累次大捷。清兵每出,萬不千還。其戰壯矣。內官用事,天子不知士馬饑困,仍遂被圍。今觀外圍之形勢,坑塹三重,周回百裏,飛鳥也難越,然猶數年支撐,糧盡遂屈。其守亦堅矣。既能戰又能守,而何獨不能死耶?爾非明朝老將乎?(《燕行錄全集》卷十八)

皇太極攻陷錦州後,派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對塔山發起進攻,朝鮮謝恩行副使、右參贊申濡的《燕行錄》中《塔山堡歌》的序言記載了大明塔山保衛戰,連日苦戰,七千塔山守軍被打得還剩一千多人,守將佟漢邦召集城內軍民說:“我軍士卒死傷殆盡,糧食匱乏,大家都知道我們撐不了一兩天了,我必須自刎方才能盡忠,你們可以拿我的首級來投降,我不忍心看你們這一千多人像魚肉一樣城破後被清軍宰割。”大明塔山最後的忠勇將士聽聞此言,一起放聲大哭,沒有一個願意投降的。最後大家商議使詐術來坑清軍,跟清軍魚死網破。塔山守軍與清軍約定,清軍入城受降,而城內則到處埋好地雷。第二天開城門,清軍進入,“人馬闐入盈城,而炮火迅發,呼吸之頃,焱舉燼滅,一城蕩然,蔑遺纖芥雲”。清軍入城受降的所有人都被炸死了,守軍最終與清軍同歸於盡。

順治八年,朝鮮麟坪大君李渲出使北京,途經塔山時面對戰後廢墟賦詩《塔山所懷古》:“萬古驚心此地事,滿城屠戮一無余。男兒一死何須恨,凜凜英名竹帛書。”

七千英烈殉國的塔山保衛戰就說到這,塔山淪陷後,遼西走廊寧遠以北僅剩杏山還在明軍手中,皇太極對杏山發起進攻,四月二十一日,杏山明軍投降,至此,歷時將近兩年的松錦大戰結束。

松錦大戰,可謂繼薩爾滸之戰後又一個明亡清興轉折點,談遷《國榷》說:“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禦,而廟社以墟矣!”乾隆說:“我太宗大破明師十三萬,擒洪承疇,式廓皇圖,永定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