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烈士與漢奸的一步之遙(第2/7頁)

久經沙場的洪承疇自然不會因為被斷了後路而手忙腳亂,他退兵十裏紮寨,到夜裏,令王樸、唐通為第一隊,白廣恩、王廷臣為第二隊,馬科、楊國柱為第三隊,曹變蛟、吳三桂為第四隊,依次進發,自己和邱民仰巡撫守大營。王樸、唐通率軍來到清營附近,見清營中有一股殺氣,陰森逼人。王樸一向膽小,他說:“我看敵軍有備,咱撤吧!”唐通說:“咱們奉命前來,不能撤退。”於是他們對清營發起了進攻,剛沖進去,猛聽到一聲號炮,子彈和箭鏃紛紛飛來,把明軍打死一半。王樸急令撤退,沒撤幾步,多爾袞和多鐸兩支部隊殺出,將明軍攔腰截斷。唐通、王樸忙奪路而逃,清軍緊追不舍,正危急間,白廣恩、王廷臣率第二隊趕到,等第一隊殘兵撤走後,與清軍廝殺,正酣戰間,又殺出一支人馬,原來是清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所部。白廣恩見敵軍猛增,無心戀戰,於是且戰且退,清軍窮追不舍,幸虧第三隊人馬趕到,方得走脫。

現在該說吳三桂、曹變蛟的第四隊人馬了,他們出發不久,忽聽後面鼓角聲起,炮火齊鳴,吳三桂猛回頭,問:“莫非清軍攻我大營?”話音未落,一個士兵趕來說洪承疇有令,因清軍偷襲大營,特調二將軍速回。吳三桂忙率軍回援,到了大營,只見洪承疇親自督戰,已退回來的唐通、王樸雖奮力抵抗,但仍力不從心,曹變蛟於是一馬當先,殺入清軍隊裏,吳三桂也率軍攻入,與清軍鏖戰多時,待第二隊、第三隊人馬趕回時明軍才扭轉被動局面,擊退清軍,明軍也損失慘重。

明軍本打算奇襲清軍軍營,為什麽自己的老窩卻險些被人端了呢?原來皇太極見洪承疇還沒打就退兵十裏,料定其中有詐,於是就做了布置,發生了前文的一幕。皇太極估計明軍遭此慘敗,勢必撤退,於是派兵在杏山、塔山埋伏,自己親率大軍嚴陣以待。天一黑,探馬來報,明軍撤退,皇太極當即率軍進攻撤退的明軍,洪承疇、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率軍迎戰。那王樸、唐通、白廣恩、馬科、楊國柱、吳三桂哪去了呢?原來他們因糧絕,奉命退回寧遠,他們在途中來到杏山,與清軍遭遇。明軍因剛吃了敗仗,心裏有陰影,都嚇得腿打哆嗦,勉強與清軍交戰,王樸在激戰中率軍翻過山頭逃入杏山城。剩下士兵見清軍刀削劍剁,兇悍異常,不由得心驚膽戰,爭先逃走,當即旗子也倒了,隊伍也亂了,不復成列。此時忽聽山腰裏鼓聲如雷,殺出一支人馬,打著明軍大旗,將領們還以為是寧遠救兵,誰知到了面前,這支人馬不殺清軍,只殺明軍,弄得明軍腦子更亂了,霎時間七零八落,大部被殲,殘部逃入杏山城。清軍也不追趕,隨即退走。

八月二十四日,逃入杏山的吳三桂、王樸率殘部向寧遠進發,遭到清軍伏擊,敗退至高橋,皇太極早已設伏於高橋,吳三桂、王樸所部一到,多鐸就率軍殺出,吳三桂英勇血戰,方和王樸一起殺出重圍,兩人僅以身免,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事後,吳三桂因英勇而沒被追究責任,王樸則因為之前的畏葸不前而被崇禎斬殺。

在洪承疇各部被擊潰的同時,逃到塔山附近的明軍,前有大海,後有追兵,他們視死如歸,張開臂膀,用自己的身體阻擋密如飛蝗的清軍箭矢,只要還沒倒下,就這樣凜然矗立,仿佛一組鐵鑄浸血的雕像,最終全軍覆沒……(“赴海死者,以數萬計,浮屍水面,如乘潮雁鶩,與波上下”。高士奇《扈從東巡日錄》卷上)明軍損失慘重,僅松山激戰就戰死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人,損失馬匹七千四百四十四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

此時洪承疇的局面也更加不妙,他與清軍混戰許久,清軍越聚越多,他於是率軍向西退走,但西面清軍甚多,無法殺出,於是他退入松山城,清軍隨即包圍松山城。從崇禎十四年(1641年)八月二十九日起,洪承疇開始困守松山,松山地形中凹,恰如盆地,松山城就在盆底,此時的洪承疇在皇太極眼裏也正如這地形一樣,已成甕中之鱉。

一天後,從塔山回來的清軍報捷,說明軍全被趕進海裏淹死,皇太極大喜,說:“洪承疇插翅難逃,現在咱們勸降吧。”

範文程說:“招降洪承疇還沒那麽容易,咱們應先給他的部下寫勸降書,射入城內,擾亂他的軍心。”皇太極按他的計策行事,因射入的信被洪承疇的親信看見,因此無人敢降。

此後洪承疇仍然苦苦支撐,九月洪承疇、曹變蛟率軍突圍,但突圍失敗。十二月,洪承疇親率六千軍隊於夜晚沖擊清軍大營,被皇太極斬殺四百人,突圍又失敗。再往後洪承疇“欲戰則力不支,欲守則糧已竭,欲遁又未敢成隊而出”(《東華錄》卷三),最終城內糧盡,殺馬為食,馬吃光了,城內的騎兵都成了步兵,人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