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清誕生(第3/6頁)

當然,在東征朝鮮前皇太極還是決定先拿明朝作為自己建立大清後的第一個立威對象,皇太極第三次南侵。崇禎以為皇太極還會像前兩次一樣取道蒙古迂回,便加強西線防禦,不成想皇太極並沒西進,而是從延慶南下,進入居庸關,占領昌平,焚毀了明熹宗的德陵,以報明熹宗掘金國皇帝陵墓之仇,而後直逼北京,把北京周圍地區蹂躪一遍,五十六戰全勝,連克十六座城池,俘虜漢人十七萬——還好沒殺他們。清軍凱旋時穿著艷服奏樂而還,還寫了“各官免送”四個大字留給明朝,以示蔑視。此次皇太極南侵,明軍在兵部尚書張鳳翼指揮下一戰不勝,張鳳翼知道崇禎必然要拿自己開刀,於是每天服用大黃,爭取讓自己拉稀拉死。有人會問,幹嗎如此,直接喝毒藥死了不完了?不然,如果直接服毒,張鳳翼就是畏罪自殺,崇禎不會放過他的家人,而這樣每天服用大黃,最終拉死,張鳳翼還可算上為戰事操勞過度,因公殉職。明朝大臣玩心眼都用在了這上面,國事可知。

皇太極第三次南侵收兵後,立即將兵鋒對準朝鮮,朝鮮向明朝求救,崇禎置之不理,並禁止遼東大軍援救朝鮮。皇太極率軍進攻朝鮮,清軍渡過鴨綠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不攻,長驅而下,僅僅十二天便抵達朝鮮首都漢城下。朝鮮王將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華島避難,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堅守,等待各路勤王軍的到來,同時派出崔鳴吉等人赴清營談判,拖延時間。朝鮮請和書中寫道:

朝鮮國王謹上言於大清寬溫仁聖皇帝:小邦獲戾大國,自速兵禍,棲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丁卯之役)誓天之約,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而已。

皇太極見狀,決定加緊攻勢,一鼓作氣拿下漢城。與此同時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最終清軍攻陷漢城,朝鮮成為清朝藩屬,正式向皇太極稱臣,並約定:一、斷絕同明朝的關系;二,奉大清正朔;三,每年向清朝進貢;四,把朝鮮國王世子送入清國為人質;五,懲處主張與清朝交戰的大臣。由於此戰發生在丙子年,也叫“丙子之役”。

清軍攻朝鮮用了十五萬人,基本上是他們全部的家當了。遼東大軍駐紮在寧錦防線的不下二十萬,在清軍攻朝鮮時,要麽抄其老窩,要麽在鴨綠江斷其後路,兩者選其一都可把皇太極置於死地。可惜明朝隔岸觀火,坐視友邦滅亡。更為嚴重的是,朝鮮雄厚的資源成了清朝的囊中之物。若朝鮮不丟,明朝就有了一個收復遼東的基地,丟失朝鮮如損一臂膀,讓人痛心疾首。崇禎就這樣坐視不管,大明錯過了第四次免於滅亡的機會。此外,皇太極在班師途中攻克皮島,全殲明朝皮島守軍。至此,毛文龍的東江鎮寸土不留。

1638年皇太極第四次南侵,他在《致明國皇帝書》中公然自稱“朕”,信中說:“自古天下,非一姓所常有。天運循環,幾人帝?幾人王?哪裏有帝之後裔就一定是帝,王之後裔就一定是王的道理?”

皇太極兵分三路,皇太極親自率軍佯攻寧遠、錦州,牽制關寧錦防線的明軍;嶽托為西路軍,由墻子嶺(北京密雲東)入邊;多爾袞為東路軍,由青山關(河北遷西東北)入邊,兩路軍在通州會師後再南下中原腹地。

先說皇太極這一路,《吳三桂紀略》記載,吳三桂他爸吳襄率五百名騎兵做哨探,與後金皇太極率領的四萬佯攻寧遠的大軍不期而遇。皇太極藐視明軍,這五百人根本不夠自己一口吃的,於是皇太極圍而不打。

吳三桂得知父親危在旦夕後,立即趕到舅舅祖大壽的軍帳,請他發兵援救父親脫離險境。祖大壽說:“我手頭兵力不滿三千,打他四萬人純粹是送死!”吳三桂三次請求祖大壽發兵,但祖大壽依舊不答應,於是吳三桂跪下說:“舅舅不肯發兵,兒請率家丁前去。”祖大壽說了一個字:“嘎!”《吳三桂紀略》一書是這麽寫的,咱也不知是啥意思,反正吳三桂回了兩個字——得令!隨後他率家丁二十人去救父親。他率二十人沖入皇太極四萬人的軍陣,接連射死兩名敵軍,然後又用箭射倒一名紅旗王子。在拍馬上前揮刀準備割下該王子的首級時,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吳三桂血流滿面,但毫無懼色,撕裂紅旗包紮好傷口後,立即再戰。此時被圍的五百明軍也殺出來,吳三桂對父親的隊伍大喊:“跟我來!”皇太極見明軍人少,以為自己如果追上來會有埋伏,所以沒有追趕,吳三桂和父親得以從容而退。戰後祖大壽拍著吳三桂後背說:“兒別擔憂不能富貴,我馬上請求皇上給你封官。”而皇太極得知此戰明軍根本沒有埋伏後,說:“吳三桂是好漢子!我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