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清誕生(第2/6頁)

在與大明遼東爭鋒的同時,皇太極把兵鋒對準了蒙古,漠南蒙古最強者為察哈爾部林丹汗(他是成吉思汗的子孫,明朝一些典籍將他稱作虎墩兔),察哈爾部兵強馬壯,有四十萬人,林丹汗曾說:“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邊止我一人。”努爾哈赤時林丹汗就曾遣使後金,在文書中狂妄地說:“統四十萬眾蒙古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問水濱三萬人滿洲國主。”各位貝勒大怒,主張將林丹汗來使一半斬殺,另一半砍掉鼻子耳朵後放回去報信。努爾哈赤對林丹汗使臣的處置還是比較文明的,他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把林丹汗使臣先扣下,然後自己派使臣去與林丹汗交涉,問問林丹汗為何這麽狂。結果林丹汗也跟努爾哈赤一樣,把後金的使者扣下,而努爾哈赤卻誤聞自己的使者被殺,於是大怒,心說林丹汗我給你臉你卻不要,這才把林丹汗的使者斬殺。剛殺死林丹汗的使者,努爾哈赤的使者就從林丹汗處買通看守逃回來了。雖然是一場誤會,但林丹汗聽說自己的使者被努爾哈赤斬殺後,大怒,於是雙方正式結仇。努爾哈赤死後,林丹汗恃兵強馬壯而不斷欺淩各部,漠南蒙古喀爾喀部、巴林部、喀喇沁部、紮魯特部、阿魯部紛紛歸順皇太極,至此察哈爾部越發孤立,皇太極的機會來了。

1628年皇太極第一次征討林丹汗,將其打得大敗,林丹汗被迫從內蒙古東部遷徙到河套一帶。1633年皇太極第二次征討林丹汗,林丹汗得知消息後率部一路狂逃,結果導致皇太極此番顆粒無收,僅斬殺察哈爾部一人,生擒六人。內蒙古的沙漠險些讓皇太極全軍覆沒,在部隊斷糧時,突然見“黃羊遍野,不可數計,遂殺死數萬”。其中皇太極一人就射死了五十八只黃羊,若無這些黃羊,皇太極的大軍怕是都去見努爾哈赤了。當時酷暑難耐,水也幾乎斷了,還有富余的水的士兵做起了生意,一頭黃羊換水一碗。

既然出兵,不能白來,於是皇太極率軍攻入大明境內的宣化、大同,進行大屠殺,燒殺搶掠,房屋僅存原來的十分之一,死屍腐爛,無人收屍,死屍“盈街遍野”,連井裏都被死屍填滿,臭穢難聞。這是繼己巳之變後皇太極第二次南侵。1635年皇太極第三次征討林丹汗,此番最終殲滅察哈爾部,林丹汗逃亡青海,途中得天花而死。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二世孫,整個明朝,元朝的殘余勢力都一直存在,至此,隨著林丹汗之死,元朝殘余勢力徹底覆滅。林丹汗死後,其子歸降,並獻上傳國玉璽和氏璧。和氏璧從秦始皇用到後唐,末帝李從珂懷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宋朝時又出現所謂的和氏璧,其實就是假的了,這個假的和氏璧一直用到元順帝時,據說這顆玉璽元順帝北逃時還帶在身邊,他死後玉璽丟失,二百多年後,一個牧羊人見一只羊三天不吃草,用蹄子不停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玉璽,後來將玉璽獻給林丹汗。此次皇太極得到玉璽,大喜過望。他當然不知和氏璧之真假,他以為這就是一統萬年的征兆。

崇禎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下令把族名由女真改為滿洲,從此滿洲族(滿族)名稱正式出現在歷史上。

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將國號由後金改為大清,年號由天聰改為崇德。由於金國與漢人的宋政權是世仇,皇太極此舉在於不再刺激漢人,弱化世仇的矛盾,以便今後進取中原。

在改年號的稱帝大典上,齋戒三天的皇太極身穿禮服,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祭告天地。事先皇太極已命人築造了一座天壇,四面台階通向天壇,天壇上安放著鋪有黃綾緞的香案,香案上有努爾哈赤等先祖靈位,香案前擺放著香爐。

漢八旗、滿八旗、蒙八旗這二十四色旗幟旌旗獵獵,兵將的兵刃鎧甲熠熠生輝。皇太極在滿漢各一名導引官的引領下拾級而上,登上天壇,跪在努爾哈赤等人的神位面前,恭敬上香、獻帛、敬酒。

儀式過後,皇太極高聲宣讀:

滿洲國皇帝、臣皇太極敢昭告於皇天後土之神曰:臣嗣位以來,常思置器之重,時深履薄之虞,夜寐夙興,兢兢業業,十年於此,幸賴皇穹降佑,克興祖、父基業,征服朝鮮,混一蒙古,更獲玉璽,遠拓疆土。今內外臣民,謬推臣功,合稱尊號,以副天心。臣以明人尚為敵國,尊號不可遽稱,固辭弗獲,勉徇群情,踐天子位,建國號曰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

宣讀完畢,皇太極坐在大政殿龍椅上,文武百官叩首,多爾袞、多鐸、豪格、嶽托、孔有德、蒙古使臣等人紛紛下跪,此時唯有朝鮮使臣拒絕下跪,皇太極讓人按著朝鮮使臣下跪,朝鮮使臣仍不屈服,皇太極正愁沒有借口徹底收拾朝鮮,於是便決定以此為借口第二次東征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