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舊聞新說(第2/16頁)

章太炎的侄兒住在上海法租界,與人發生房屋糾紛,請章幫忙。章聽說杜月笙在法租界只手遮天,便寫了封信。不料杜不僅排難解紛,還專程登門拜訪。臨告辭時,杜月笙悄悄將2000銀元的錢莊票壓在茶杯底下。此事讓章太炎很受感動,覺得杜有豪俠之風。此後杜月笙每月派人給章太炎送錢,兩人從此交好——此事讓梁啟超實在看不慣,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稱章被“誘奸”了。1931年,杜月笙家祠落成時,遍求當代名人的墨寶,首先就想到了章太炎,傳聞開出了上萬的天價潤筆。

有如此名氣,肯這樣撈錢,能不發達麽?

梁啟超:最重要的是投資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和梁啟超遭到通緝,流亡海外。當時在海外華僑中,保皇黨依舊有很大的實力,兩人便以“保皇會”的名義,用股份制方式,向港澳地區、北美和大洋洲華僑出售股票募集資本,創辦“廣智書局”(位於上海外灘租界)和“新民叢報社”。

梁啟超沒錢,但能寫東西啊,他以提供文稿作為“技術股”,占了三分之一的股份。

《新民叢報》初創,主要文章幾乎都出自梁啟超之手。對中國近代史稍微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新民叢報》在清末年輕人心中的地位。毛澤東曾回憶:“16歲時,讀到了《新民說》,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不僅時常模仿梁氏文風,還取名‘子任’,意為做梁啟超(任公)的學生,後來幹脆發起成立了一個‘新民學會’。”周作人回憶,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期就對梁啟超的文章推崇備至,不但自己如饑似渴地閱讀,還大量地郵寄回國內給他。

報紙暢銷,報社的回報自然豐厚,在1902年到1903年間,梁啟超分得“新民叢報社”紅利上萬銀元,當時1銀元的購買力,約合今人民幣100元多一點。也就是說,梁啟超隨便幹一年,就成了百萬富翁。

民國建立後,梁啟超在天津創辦半月刊《庸言》,當月他在家信中說,《庸言》第一號印了一萬份,沒多久就賣完了,還有續定數千,形勢喜人。明年二三月間,銷售額估計能達到二萬份,要是真這樣的話,“則家計粗足自給矣”。如果每期的實銷都能達到二萬份的話,“年余五六萬金耳”。

梁任公一年賺五六萬,居然說“家計粗足自給”,這氣魄估計讓不少人羨慕妒忌恨。1914年,《庸言》改為月刊,同年6月停刊,共出兩卷30期。

北洋時代,梁啟超曾兩次擔任政府總長,一是1913年熊希齡內閣的司法總長,二是1917年段祺瑞內閣的財政總長,時間都不長,以梁公之人格和賺錢能力,實在沒必要貪墨。1918年底,梁啟超退出政界赴歐遊學,宣稱以教育文化為業,走教育救國之路——此次遊學,梁公基本是自費,換一般人肯定開銷不起。1922年,梁啟超在清華學校兼課,後應聘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月薪大約四五百銀元。

無論是當政府總長還是清華導師,梁公的工資收入肯定是小意思,他的版稅就不得了。民國初年,版稅給的最高的地方,當然是成立於1897年的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當時有多火呢?據學者陳明遠考證,“民國初年,全國書籍營業額約為1000萬銀元,而商務印書館約為400萬銀元,占五分之二”。

尚在清朝末年,許多文化名人,如林紓、蔡元培、梁啟超都與商務印書館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梁啟超在商務印書館拿的版稅雖然比不上林紓和蔡元培,但為數也不少。僅僅舉一個例子:1922年10月,梁啟超給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張元濟寫了封信,提到自己所著的《中國歷史研究法》等書,版稅照舊,為40%;他在《東方雜志》上發表文章的稿酬為千字20元。張元濟則回信說:“千字20元的事情,請別跟其他人說,要是大家都知道了,每個像您這樣的高手都這麽要,咱支付不起……”

梁啟超頗有經濟眼光,將不少錢拿來投資,譬如他是天津中原公司的股東,也曾往北洋其他實業裏投資。1928年他給女兒的信中透露:“有二萬內外資本去營業。”

也就是說,無論在政界、文化界,還是金融界,梁啟超都遊刃有余。不過梁公平時作風簡樸,除了喜歡發表政論,幹點“通電全國”的事兒,個人倒是沒多大開支。順便提一句,清末民初發電報可是相當燒錢。對政府的行為有所不滿,給全國有影響的幾百家報紙都發一通電報的話,一次就得花掉上千銀元——梁啟超每年都要以個人名義幹幾次,足見其豪奢。

講了這麽多梁公的收入,再看看他家的支出情況。

兩位妻子共育有5男4女,再加上收養親戚家的幾個孩子,以及外甥、保姆、仆人等,梁家差不多是二三十口人的大家庭。這麽多人生活在北京城,全靠梁公一個人養活,壓力肯定不小。神奇的是,他不僅維系著大家的日常生活,還同時供應兩三個子女前往美國、加拿大留學。另外,老友林長民去世後,梁啟超又幫忙照顧著林的兩個妻子和幾個孩子——當時梁先生的兒子梁思成和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已經訂了婚,正在國外留學。倘若不是梁啟超,林徽因根本無法完成自己的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