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國民公會終結

——牧月1日(1795年5月20日)到共和四年霧月4日(10月26日)

為了將革命拉回到法制的軌道上,國民公會派在重新掌握政權後,通過牧月和葡月兩次勝利才好不容易達到目的。在完成了自身的歷史使命後,國民公會隨即宣告終結。法國即將開啟法治時期。

1793年和1794年的戰役和結果

獨裁政府和雅各賓派非但沒有從革命對外的大好形勢上獲取好處,反而加速了自身滅亡的步伐。在雅各賓派強力措施的影響下,法國取得的勝利優勢日益擴大,雅各賓派也沒有必要再擁有強大的勢力。在法國內部,救國委員會采取了獨裁性質的舉措,包括增加財政收入,組建軍隊並領導抗戰取得對歐洲的勝利等。因為救國委員會是特殊時期成立的特殊機構,采取的也是特殊的措施。這樣的特殊並不是一種常態,因而並沒有很長的生命力。當使命終結時,也是這個特殊機構走向滅亡的日子。救國委員會推動了軍隊的發展,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由於國內層出不窮事件的幹擾,人們沒有很快認識到這一點。

山嶽黨的軍隊是在1793年夏實行“全民皆兵”時建立的,主要的軍官有儒爾當、皮什格魯、奧什、莫羅、韋斯特曼、迪果密埃、馬爾梭、儒貝爾、克萊貝爾等人,他們被山嶽黨的首領選拔出來接替屬於吉倫特派的將領。進入救國委員會後卡爾托曾任陸軍部長兼共和軍參謀總長,他的用兵之道是強調配合,善於集中優勢兵力迅速殲滅敵人,而不是將兵力分散在各處。他創造性地使用大規模作戰的方法,並在瓦迪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重要戰役卡爾托親自參加,將克萊爾費和科布爾親王統率的聯軍擊退到桑布爾河彼岸,從而解了莫伯日之圍。

1793~1794年冬季,克萊爾費和科布爾親王統率的聯軍和法軍是原地對峙狀態,戰鬥沒有打響時,雙方誰也沒有進攻。開戰後,雖然雙方都擬訂了進攻計劃,但奧軍只擬定了一個粗略的作戰輪廓,即先向索姆河上的佩龍納、聖康坦、阿臘斯等城進擊,然後威脅巴黎。對比之下,法軍則部署周詳,計劃再度征服比利時,他們分為了好幾路。一路是五萬人的北路軍,由皮什格魯率領,計劃沿海岸和埃斯考河進入佛蘭德。北路軍的右翼,又部署了兩萬人,他們由莫羅指揮,向梅嫩和庫爾特雷推進。裏爾城裏還部署了三萬人,由蘇哈姆將軍率領,他們的任務是防止奧軍從右翼威脅出擊部隊。另外,摩澤爾方面軍在儒爾當的率領下,經阿爾隆和迪南向沙勒羅瓦推進,他們的目的是和北路軍會師。奧軍由於擔心腹背受敵,所以在佛蘭德遭到攻擊後主動放棄了索姆河的陣地。很快,法國的兩支部隊就嘗到了勝利的滋味。皮什格魯的軍隊在庫爾特雷和胡格萊德兩地擊敗了克萊爾費和約克公爵;儒爾當的軍隊在剛剛攻下沙勒羅瓦後,便在弗勒魯斯擊敗了科布爾親王。這兩支部隊勝利會師後,迅速進軍荷蘭,沿安特衛普、布雷達、赫托亨博斯一帶逐步推進,將英荷聯軍趕過伐爾河,攻入荷蘭。在儒爾當軍的追擊下,奧軍潰不成軍,先後丟掉了布魯塞爾和馬斯特裏赫特。會師後的儒爾當軍將番號更名為桑布爾—馬斯河方面軍,並一鼓作氣將奧軍趕到了萊茵河東岸。占領了科隆和波恩後,儒爾當部隊的右翼和摩澤爾方面軍的左翼連了起來,隨後攻占了科布倫次。在此之前,盧森堡境內已出現摩澤爾方面軍。以前,法國各路軍隊在統一指揮下,相互協調配合,開赴萊茵河前線。當在維桑堡戰線一度失利時,救國委員會迅速采取緊急的必要措施,任命奧什為總指揮,按照限期取勝的作戰方針,很快就戰勝了不倫瑞克和維爾姆澤,將其趕過了萊茵河。斯拜爾、沃爾姆斯兩地很快重新納入法軍的控制之中。

法軍無往不勝,除了占領萊茵河流域的一些城市外,還將比利時、荷蘭的馬斯河左岸地區據為己有。法軍步步緊逼,朝著美因茲和曼海姆進發。阿爾卑斯方面軍由於進攻皮埃蒙特未果,所以沒有什麽建樹。東比利牛斯和西比利牛斯兩個方面軍則更是在法國同西班牙的邊境上一敗再敗,分別撤退到了佩皮尼揚和巴榮納。他們的失敗,多半是由於缺乏實戰經驗並且兵力不足造成的。救國委員會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覺得問題不大,便沒有及時整頓,一直拖到現在。後來,這兩支軍隊也按照救國委員會頒布的制度,並更換了將領和編制,很快就扭轉了敗局。兩支軍隊連續取勝,分別從卡塔盧尼亞和巴斯丹攻入西班牙。

有幾個國家看到聯軍屢戰屢敗,便開始後悔自己當初信任反法同盟的選擇了。這時,法軍中傳來熱月9日革命的消息。屬於共和派的軍隊雖然擔心羅伯斯庇爾的失敗會引起人民政權垮台,但由於使命所系,軍隊中並沒有發生嘩變。他們雖然不太高興,但還是能夠做到以國家利益為重。唯一的例外發生在1789年7月14日到1793年5月31日期間。但在當時這個時期,嚴格的黨派紀律約束著廣大將領,確保不會發生大的暴亂。軍隊還是服從國民公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