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個令都不會,還想吃酒席?快打出去!【酒令】(第3/4頁)

最後說大家都熱愛的六面體“正常”骰子,這是唐朝最為流行的“雙陸”棋戲使用的。“雙陸”又叫“握槊”“長行”“婆羅塞戲”,大致漢末才從西域傳入中原,後來一直流行了上千年。在唐朝,“雙陸”的六面體骰子也基本固定為我們熟悉的樣子:一點和四點染紅色,其余點數染綠或黑。

唐朝人行酒令用這種骰子,一般是三骰同擲,擲出的貴彩有三種:“堂印”“碧油”和“酒星”。

“堂印”是指三個骰子的四點同時朝上,一片紅彤彤、喜洋洋的貴氣,就像宰相們議事的政事堂所用的大印一樣。如果擲出了這種花色,擲骰子的人可以舉杯請在座酒友們一起共飲滿杯來慶賀。

“碧油”是指三個骰子的六點同時朝上,這是雙陸骰中的最大點數,而且“六”諧音“綠”,所以染成綠色。這個花色也叫“渾六”,顏色和形狀均與唐朝禦史乘輿所用的“碧油幢”相似,是次貴彩,擲出“碧油”的人可以舉酒杯隨便挑選席中的三個人一起喝酒。

“酒星”則是三個一點朝上,一點都畫得比較大嘛,就像星星一樣,這個花色也叫“滿盆星”。打出這三種貴彩的人都可以勸別人喝酒,打出別的雜花色就只能自己喝了。

怎麽樣,“骰盤令”簡便爽利吧?不過對於天性豪放喜歡熱鬧的唐朝人來說,光擲骰子扯嗓子喊,運動量還不夠大。真正能讓大家把全身都活動起來,也把酒席氣氛推向高潮的是“拋打令”。

“拋打令”,可以大致理解為類似於“擊鼓傳花”的一種行令方式,就是把某個東西,可能是花,可能是彩球,可能是“籌”,甚至可能是席上隨便一件水果器具等,通過某種規則(不限於“擊鼓”)在座上客人之間傳來傳去、拋來打去,最後落到誰手裏,誰就要按規則作詩對偶、唱歌跳舞或者直接罰酒了。有時候連被拋打的東西都不必有,只要這個酒令能確定地從一位出席者傳到另一位出席者那裏就行。

在《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的《貴族男子舞蹈文化》一節裏,我們已經給您展示了一群大老爺們在酒席上天魔亂舞的景象,其實那些就很可能是“拋打令”的一種結果。擊鼓傳花亂丟東西的激動氣氛,很容易導致大家興奮過頭開始手舞足蹈。所以拋打令的具體細則就不多說了,大家領會精神就好。

以上三種只是粗略的概括,實際行起令來,還有很多額外花樣,而且“律令”“骰盤令”和“拋打令”這幾種還往往混合在一起行。另外,唐朝人發明創造了很多專門用來行令勸酒的有愛小器具,這些器具用起來也會增加很多歡樂情調。

比如說您參加了一場酒宴,而且被推舉為“席糾”也就是“律錄事”。大家問您想行個什麽令啊,您正不知道怎麽決定好呢,主人家鑒貌辨色,命令下人拿上一套“論語玉燭”銀酒籌器[注7]來。

就見一具高30多厘米的華麗金銀器被放到您面前的桌案上,整體形狀是一只烏龜背上馱著像蠟燭的粗筒,筒裏放了20~50支銀酒令籌。筒壁長方框內,雙勾線刻“論語玉燭”四個楷書大字。全器鏨刻魚子、纏枝卷葉、菊花、流雲、龍、鳳及鴻雁各種紋飾,紋飾鎏金,光彩耀目。

您試著從燭筒裏抽出一根銀籌簽子來看,上面刻有楷書並鎏金的令辭,上半段采自《論語》的語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體內容。這就是用來決定飲酒規則的“酒籌”了。

這套“籌”可以衍生出多種不同用法,您呢,還是采用最簡單的一種吧:直接抽,按上面寫的令辭依次走。

抽籌之前,您要自己先喝一杯“令酒”,然後伸手隨便拿出一根,念上面寫的字:

“乘肥馬,衣輕裘——衣服鮮好,處十分。”

滿座嘩然大笑。這上半句“乘肥馬,衣輕裘”是摘取的《論語》原句,下半句則是根據文義編出來的遊戲規則,“衣服鮮好”也就是今天打扮得最漂亮的人,要“處罰”他(她)喝一整杯酒。“十分”就是整杯的意思,“五分”是半杯,以此類推,最多的會讓喝“四十分”也就是四杯。

在座者吵嚷一陣,公推一個愛打扮的倒黴蛋出來接受了罰酒。此人喝完以後,就輪到他來抽籌了。下人把酒器拿過去,他捋袖子拿一根出來,念:“出門如見大賓——勸主人五分。”

又是一陣歡笑,上句仍是《論語》原句,下句是要抽簽者拿杯子過去“勸”今天的酒宴主人喝半杯。主人喝完,由他再抽一籌:“割雞焉用牛刀——勸律錄事七分。”

得,這是沖著您來了。沒說的,端起酒杯喝上大半杯吧。接下來您再抽一根:“敏於事而慎於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