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個令都不會,還想吃酒席?快打出去!【酒令】(第2/4頁)

在宴會上說“急口令”的規則,是大家依次復述,誰舌頭絆著了說不利索,罰誰喝酒,非常簡單明了。

所以您要想穿過去以後顯得有文化,最低限度,多背幾首繞口令。不過繞口令也得仔細想想挑著背,如果您背“板凳寬,扁擔長,扁擔沒有板凳寬,板凳沒有扁擔長……”應該還問題不大,唐朝人可能知道“板凳”和“扁擔”都是什麽。您要是背“八百標兵奔北坡,炮兵並排北邊跑”,唐朝人就只能大眼瞪小眼,讓時空管理局工作人員來質問您“標兵”和“炮兵”是怎麽回事了。

唐朝最流行的“律令”類型,當然是——作詩。

或者說得再寬泛點,是作各種押韻的詩、辭、曲、俗語等。大致形式是酒席上某人先“宣令”或者“發令”,確定行令的規則,而且往往自己先起個頭。有一年中秋月圓夜,幾位郎君在某山腳旅舍一起喝酒的時候,就有人提議“命題聯句以詠秋物”。

宣令的令官先開頭:“秋月圓如鏡。”自己一杯酒喝下去。

下面人接口:“秋風利似刀。”喝酒完令。

再下一個:“秋雲輕比絮。”喝酒一杯。

最後一個想了半天,終於對上一句“秋草細如毛”,勉強完令。如果他對不上來,就得被罰喝一大杯了。

隨後繼續行令,改規則為“聯句詠山物”,這次的行令成果是“山樹高高影”“山花寂寂香”“山天遙歷歷”“山水急湯湯”。

您覺得這挺困難?唉,其實在押韻系的律令裏,它還算是最簡單的呢,觸景生情抓幾個俗字湊上數就行。真正有水平的文人學者是不屑於行這種令的,人家要求有典故、有出處、嚴格押韻對偶,還得跟在座的人事密切相關。比如一老一少對飲行令,老者嘲笑少年:“長安輕薄兒,白馬黃金羈。”兩句就分別引用了賈至《春思二首》、寒山《詩三百三首》裏的原句。而少年回嘴“昨日美少年,今日成老醜”,既諷刺了老者形象,也是由寒山《詩三百三首》——“自矜美少年,不信有衰老”及劉希夷 《代悲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的詩句原意化出來的。

總之,唐朝的知識分子們不用學數理化外語計算機,全部時間都拿來讀“語文課本”學寫詩寫文,所以各種典故文韻張嘴就來。您這個穿越者要是趕上行這種酒令就死定了,趁早認輸,自罰三大杯把自己灌醉完事。

您如果天生爭強好勝、怎麽也不願意認輸,倒也還有一個比較喪失節操的辦法,那就是學習史湘雲大小姐,在同桌酒友提議行雅令的時候,掀桌大喊一聲:“這玩意兒垂頭喪氣悶死人了!我才不行!我要行個簡便爽利的!”

前面說過了,“律令”是要求斯文的婦女或者自重身份的文人經常行的,概括來說就是一群只喜歡動嘴和動腦的懶人。如果您是那種懶得動腦但樂意活動活動身體和嗓門的人,那麽推薦您來行“骰盤令”。

“骰盤令”是什麽呢?簡單地說就是用“擲骰子”的方式來決定誰喝酒、喝多少。這種酒令考驗人的運氣和手上技巧,對大腦容量要求不高。

說到骰子,您可能覺得再熟悉不過了:一個小小的正方體,六個面上分別刻有從一到六的點數,一把擲出去落定,哪個面朝上就計算哪個面的點數……沒錯,唐朝的“一種”骰子也是這模樣,跟現代基本相同。不過,只是“一種”哦。

在唐朝最流行的三種棋類遊戲:陸博、樗蒲和雙陸,前兩種的骰子都不是六面體。

“陸博”最古老,又叫“博”“博局戲”“六博”,這種棋的骰子叫“瓊”,有十四面體的“瓊”、十八面體的“瓊”,甚至二十二面體的“瓊”,看上去就讓人眼暈得不行。不過漢朝以後“陸博”的“瓊”就基本固定為五面體了,玩法相對復雜,這裏不細說了。

“樗蒲”用的骰子共有五枚,稱為“五木”,形狀也很奇怪,大致像銀杏,中間是正方形,兩頭是尖多面體。每只骰子都兩面染黑、兩面染白,有些黑面上還會雕個“犢”(小牛)圖案,一些白面上則雕個“雉”(野雞)圖案。這五枚銀杏狀骰子可以擲出十種排列組合計數(計籌)。

“盧”:五木全黑,計為十六籌;

“雉”:兩雉三黑,計為十四籌;

“犢”:兩犢三白,計為十籌;

“白”:五木全白,計為八籌。

以 上 這 四 種 稱 為  “ 貴 彩 ” ,  下 面 還 有  六 種 雜 彩 : “開” “塞” “塔” “禿” “撅” “搗”。玩樗蒲棋的時候,擲出貴彩的可以連著行棋、打掉對方的棋子自己過關。不過行酒令的時候又不一樣,一般是拿兩套“五木”,也就是十枚骰子一起擲,按擲出的彩數決定喝酒多少。由於大家都希望能擲出貴彩,一把出手、十枚骰子在盤碗裏旋轉不停的時候,大都會忍不住高喊“盧、盧、盧”或者“雉、雉、雉”,所以“呼盧喝雉”也就成了“樗蒲”甚至所有棋類遊戲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