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險境(第3/9頁)

“大人,您看。”袁從英的聲音把狄仁傑從沉思中喚醒,舉目一看,前面幾步外正是一個涼亭。

涼亭中,一個老漢擺著個小小的茶攤。旁邊是供騎馬客人喂馬的簡便馬槽,還有一個竹編的大籠屜,架在木棍支起的小火堆之上,周圍壘起幾塊山石擋著風,籠屜上蓋著雪白的屜布,正裊裊地冒著熱氣。

狄仁傑樂了:“呵呵,看來今天咱們有口福了。”

老漢看到有人來,趕緊招呼狄仁傑落座。袁從英將馬匹拴在馬槽邊,看著兩匹馬都開始嚼起了槽裏的草料,才走過來坐在狄仁傑的身邊。此時狄仁傑已經和老漢聊了好幾句家常了。

“唉,天氣越來越冷了。這條山道上行人也越來越少,我這攤兒再放幾日,也該收了回家過冬了。”老漢一邊抱怨著,一邊倒上兩碗熱茶。

“老丈,您這籠屜裏蒸的是什麽好東西?”狄仁傑笑眯眯地問道。

“您說這個呀,那可是我們這太行山區的特產啊,叫作蓬燕糕。”老漢掀起蓋子,一股清香撲鼻而來。老漢瞧瞧狄仁傑,又道,“您這位老先生,聽口音像是咱們本地人啊,怎麽不知道這個?”

狄仁傑哈哈大笑:“啊,老丈聽得準啊。我正是並州人士,只不過去鄉多年,已經很久沒有吃到這家鄉的美味了。今天借著這個機會,倒是要好好嘗嘗。老丈啊,給我們一人來一塊。來,來,從英,今天我請客。”

老漢把糕夾到兩人面前的碗裏,道:“你們這父子倆怎麽這麽客氣,還什麽請啊請的。”

“哦?老丈,你怎知我們是父子倆啊?難道我們長得相像?”狄仁傑吹吹糕上的熱氣,饒有興致地問道。

老漢仔細打量了下袁從英,又看看狄仁傑,道:“要說呢,像倒是不太像。可我老漢這麽大把年紀了,看的人多了,你們明明就是父子倆,我絕不會看錯。”

狄仁傑微笑地看看袁從英,點頭道:“是啊。老丈好眼力,你沒看錯。”

老漢看看火堆,對狄仁傑道:“您二位先吃著,這柴火不夠了,我去後頭樹叢裏找幾根去。”

“哎,你忙你的。”

狄仁傑看老漢走到樹叢中去了,親切地瞧著袁從英吃了一口糕,壓低聲音說:“今天翻過這座山,明天再走一日,就到太原城了。我也該把家裏的情況給你介紹介紹了。”

“大人請講。”

“嗯。”狄仁傑點點頭,臉上的神情慢慢變得嚴肅起來,“雖說並州是我的桑梓之地,但是剛才我也告訴你了,因我的父親早就在朝中為官,我自小跟著他四處任職,遍遊神州大地,其實並未在並州居留多久。倒是後來我自己在並州任大都督府任法曹期間,在此地待了有十多年,算是我在並州最久的日子了。而今,我那大郎、二郎都已入仕為官,一個在魏州,一個在益州,故而今天留在老家的,只有我的大夫人和小兒子景暉。說起這景暉……”

狄仁傑正要往下說,突然,從旁邊的樹叢中躥出一個身影,七歪八斜地沖著二人前面的桌子而來。就在他要撲上來之際,袁從英猛地跳起身,把狄仁傑讓到自己背後,用腿輕輕一點,桌子整個地翻倒在來人的身上。

那人在桌子下面掙紮著,手亂抓腳亂蹬,嘴裏還發出嗚嗚的聲音,袁從英伸出右手抓住他的後脖領子,拎小雞似的一下就把他拎了起來。但一看清此人的樣貌,袁從英和狄仁傑同時吃了一驚。只見此人滿頭亂發,裏面還夾雜著樹枝草梗,臉上一片汙穢,除了兩只血紅的眼睛之外,完全看不清楚本來面目。身上的衣服更是破損不堪,幾乎不能蔽體,又是泥又是土,早已看不清原來的顏色。那人含混不清地叫著,繼續猛烈地掙紮著。雖說袁從英臂力強勁,但手裏抓著這個人,心裏卻有種說不出的厭惡和難受,一股撲鼻的惡臭從那人的身上散發出來,熏得袁從英恨不得立刻就把他扔出去。

他看看狄仁傑,狄仁傑搖搖頭,道:“從英,此人似乎並無惡意,你把他放下來。”

袁從英“咚”的一聲把那人扔到地上,那人在地上爬了兩步,忽然看見滾落在面前的一塊蓬燕糕,立時猛撲過去,抓起糕就往嘴裏塞。

狄仁傑和袁從英對望了一眼,狄仁傑道:“看來他是餓了。”

那人三下五除二就把整塊糕塞了下去,又哆嗦著在地上四下亂爬,瞧見另一塊糕,又猛撲過去,頃刻便把第二塊糕塞了下去。他繼續在地上爬著,張著嘴,歪斜著一雙血紅的眼睛,口水順著嘴角淌下來,渾身都在顫抖。

狄仁傑慢慢向他走過去,袁從英輕聲道:“大人,小心。”

“無妨,似乎是個病人,我來看看。”狄仁傑正要靠近那人,賣糕的老漢循聲而來,一看桌翻碗碎,不由驚呼起來:“哎喲,這是怎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