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雨落石出

乾隆四十二年(1777)六月,王廷贊正式接任甘肅布政使後,不但繼承了王亶望的那一套,還於上任後不久下令在原來多收的一兩雜費銀的基礎上又多收一兩銀子。當然,他新嘗做貪官的滋味,還遠不如王亶望老辣,多收了錢,表面若無其事,心中卻還是有所顧慮,生怕人們議論說閑話,便暗地派親信王長隨出去打聽監生們的動靜。

好不容易等到王長隨回到衙門,王廷贊迫不及待地問道:“監生們對收捐時加收一兩雜費銀可有異議?”王長隨笑道:“大人增添此項費用時便已經說明,這一兩銀子是專款專用,專門作為布政使司衙門紙張之用。監生們不過為朝廷多出一分力,怎麽敢有異議?”王廷贊這才放了心,點頭道:“如此就好,千萬別讓監生們說了閑話。”

王長隨道:“收捐一事,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誰敢閑話!自大人上任以來,成效還在前任王亶望大人之上,如今不僅省去戶部每年撥白銀百余萬兩的煩費,而且弊絕風清,倉儲充裕……”王廷贊卻有些不耐煩起來,粗暴地放下手中的賬簿,不再理睬王長隨,起身離開了大廳。

片刻後,王廷贊又轉身出來,發布了一道令王長隨瞠目結舌的命令,即將各屬坐省長隨全部驅逐出蘭州城,其中幾個民憤極大的長隨予以逮捕監禁審查。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道命令後來還的的確確地執行了,可以被視做王廷贊由清官轉變為貪官過程中的最後一點掙紮。

此後,王長隨也恢復了王亮侯的本名,開始著手幫助王廷贊進行資產運營生息事宜(類似當今的投資),頻繁來往於西北和北方,他長隨的身份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這一年的七月,甘肅累報捐糧七百多萬石。也就是說,王廷贊一上任就“成效卓著”,一個月就收了數十萬石的捐糧。遠在京城的乾隆皇帝終於再次對甘肅捐監起了疑心,特派刑部尚書袁守侗、刑部左侍郎阿揚阿到甘肅勘驗捐收監糧。

袁守侗,字執沖,山東長山(今山東鄒平)人。乾隆九年(1744)中舉人,後當過軍機處章京,久任吏、戶、禮、刑諸部侍郎、尚書,號稱清朝十大清吏之一。正因為他為官正直清廉,曾先後五次被乾隆皇帝派為欽差大臣,專門出京查辦封疆大吏和軍隊高級將領的貪汙案件。其經手查辦和參劾的重臣有雲南布政使錢度,雲貴總督彰寶,原定邊右副將軍、一等侯富德等,這些人均因為被袁守侗查實罪行,相繼正法。乾隆皇帝派出這樣一位有極好反貪記錄的能臣前往甘肅,充分顯示出他的懷疑以及一定要了解真相的決心。

不料,之前曾經接受過王亶望賄賂的軍機大臣於敏中等人預先派人趕到甘肅向陜甘總督勒爾謹和甘肅布政使王廷贊報信。勒爾謹和王廷贊聞訊後大驚失色,經過一番商議後,立即開始行動,準備應付欽差的到來。他們先是東挪西借到了一批糧食,然後將這批糧食分成小份,運到各地州縣官倉。再派人將官倉糧垛的下面用鋪板架空,然後倒進一籮筐一籮筐的糠填實,只在糧垛的最上面撒上一層糧食掩蓋住糠。如此,經過一番緊張的忙碌,本來一粒米都沒有的倉庫裝得滿滿當當,“糧倉滿囤”,看上去絕無任何短缺情況。除此之外,他們還大做假賬簿,以應付檢查。

身負重任的欽差袁守侗和阿揚阿到達蘭州後,倒也盡忠職守,逐一封倉核對。但在勒爾謹、王廷贊等人的竭力掩飾下,一向精明幹練的袁守侗竟然沒有發現任何破綻,回京後還向乾隆皇帝奏稱說:“俱系實儲在倉,委無虧缺,並核對節年動用數目,亦相符合。”乾隆皇帝這才徹底釋疑,從此不再追查甘肅捐監一案。

轉眼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甘肅爆發了蘇四十三領導的回民起義。這場起義源於甘肅曠日持久的新教和舊教之爭。甘肅、寧夏、青海地區素來是回回人(回族)聚居區。最初,有甘肅安定(今甘肅定西)回回人馬明心(一作馬明新,經名易蔔拉欣,又名穆罕默德召裴,道號維戛耶頓拉赫)在回教中創立新教,後到循化(今青海循化)撒拉族中傳教,影響很大。清廷歷來支持舊教,因此將馬明心驅逐回籍。但事隔不久後,馬明心又潛回撒拉族傳教,導致新教、舊教矛盾急劇激化,後來更是上升到武力械鬥。馬明新的得意弟子蘇四十三和韓二個率領一千余新教眾攻入老教區,殺死了哈爾戶長韓三十八,公然與舊教爭奪地盤和信徒。

舊教教首見新教勢大,便派韓三十八的兒子趕去蘭州向陜甘總督勒爾謹求救。因為新教、舊教爭鬥已久,勒爾謹也沒有太當回事,事先沒有查明強弱眾寡情形,即派新任蘭州知府楊士璣(原蘭州知府蔣全迪已經調到浙江任寧紹台道)會同河州副將新柱、臬司(按察使)福菘帶著四十余名兵丁前往撒拉族地區查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