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王亶望之能事(第2/7頁)

甘肅停捐之後,為了解決當地軍民的吃飯問題,戶部每年均需撥銀一百數十萬兩。但即便如此,全省仍然缺糧,糧價奇高。到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陜甘總督勒爾謹、陜西巡撫畢沅聯名上奏,聲稱甘肅地瘠民貧,時有災荒發生,百姓經常需要朝廷的救濟度日,而甘肅官倉糧食儲備素來不足,希望皇帝能夠準許在肅州(轄境相當於今甘肅酒泉、高台兩縣)、安西(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玉門市及安西、敦煌兩縣)二州恢復捐監舊例,通過捐納的方式來增加官倉糧食儲備。

當時,管理戶部的是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於敏中,他認為勒爾謹、畢沅所奏確為實情,如果能恢復甘肅的捐監,讓有財力的人交納豆麥捐為監生,於國於民都是一件好事,因此力勸乾隆皇帝同意勒爾謹等人的奏請。

於敏中,字叔子,一字仲常,號耐圃,江蘇金壇(今屬江蘇)人。其兄於振是雍正元年(1723)狀元,於敏中本人則是乾隆二年(1737)的狀元,時年才二十四歲,為清朝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其人少年得志,聰慧敏捷,有著驚人的記憶力。乾隆皇帝喜歡吟詩作文,往往是口誦之後,由近臣代筆。於敏中陪侍在皇帝身邊時,只聽一遍,就能一字不差地默寫出來。正因為才幹超群,於敏中長期受乾隆皇帝的寵愛,仕途一帆風順,官越做越大。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起擔任軍機大臣,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去世時,在軍機處任職近二十年,堪稱乾隆時力秉鈞軸的重臣之一。他一生中最大的貢獻,是擔任《四庫全書》正總裁,親自領導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

不過,於敏中文才出眾,官高位顯,為官卻並不廉潔,是當時有名的貪官。乾隆是清朝第一個靠秘密建儲制度登上皇位的皇帝,上台伊始,尚無自己的勢力和親信,執政初期為坐穩皇位費盡了心思,因而大權在握後,喜歡乾綱獨斷。又自詡“明君”,公然宣稱“本朝無名臣,也不需要名臣”,因而朝廷上下均“以模棱為曉事,以軟弱為良圖,以鉆營為進取之階,以苟且為服官之計”。其身邊重臣也多是品行操守不良之輩。有人評價說:“訥親橫,於敏中貪,傅桓奢,和珅兼而有之。余皆旋進旋逼,緘默取容而已。”可見於敏中的貪名是何等顯著。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共有三十五個兒子。在圍繞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皇子們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激烈爭奪和傾軋,造成了諸多骨肉相殘的悲劇。機變狡詐的皇四子胤禛終於在殘酷的鬥爭中勝出,是為著名的雍正皇帝。雍正登極後,為了避免康熙一朝爭奪儲位的廝殺再次出現,想出了一種“秘密建儲”制度——即皇帝在世時,既立太子,又不宣布,只由皇帝親自將所立儲君寫成諭旨,密緘於特制的匣內,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這一秘密與公開相結合的制度為清朝所獨有,對於緩和皇權鬥爭、鞏固時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乾隆皇帝弘歷為雍正第四子,是清朝秘密建儲制度後第一個接位的皇帝。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王公大臣及文武官員,宣布說:“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此事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正大光明”匾系其親筆禦書)禦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鹹宜知之。”(《東華錄》)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圓明園暴斃。莊親王允祿等王公大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取出密詔啟開,密詔上寫著弘歷的名字,即由弘歷繼位,是為乾隆皇帝。

由於軍機處地處中樞,於敏中長期把握軍機處要職,其交結內侍、收受賄賂、營私舞弊、貪贓枉法的行為給朝中風氣帶來極壞的影響。前面提過,乾隆時期捐納盛行,於敏中趁機以權謀私,想要捐官者送給他的紅包多,便能辦得快,且謀到實缺,不然門檻重重。他還在辦理過程中大肆訛詐,向捐官者索要好處。有人變盡家產,也無法捐得個一官半職。由於於敏中長期得到乾隆皇帝的器重,朝中竟然無人敢在皇帝面前揭發他的所作所為。他從中積極斡旋甘肅捐監一事,想來也必然事出有因。正因為乾隆皇帝對於敏中極為倚重,因而經過慎重考慮後,便欣然同意了陜甘總督勒爾謹、陜西巡撫畢沅的奏請,批準在甘肅肅州、安西二州恢復捐監。

當時甘肅布政使為尹嘉銓(後因請準其父隨祭孔廟惹怒乾隆皇帝,被羅織文字獄處死),是當時頗有名望的道學家。乾隆皇帝顧慮到之前甘肅捐監屢有積弊發生,認為重開捐監“必須能事之藩司,實力經理,方為有益”,特意將“謹厚有余,而整飭不足”的尹嘉銓調回京城,另外選派自己素來賞識的王亶望任甘肅布政使,專門負責捐監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