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想當清官不容易(第4/7頁)

捐監,即捐納監生,屬於捐納制度中“常捐”的一種,民間生員只要捐米一千石,就可以獲得監生的資格。最初捐監只限於生員,後來範圍擴大,無出身的平民也可以靠捐納成為監生,稱為例監。捐監所收的糧食稱為“監糧”,納入地方糧庫,以備荒年賑濟。捐監不像前面提到的捐納實職那樣直接獲得官職,但有了監生的身份後,便可以直接取得參加鄉試或會試的資格。而且在清朝,要想捐納實職,必須先有監生、貢生的資格。捐監制度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地方財政危機,但也成為有錢人攫取富貴的終南捷徑,對科舉制度和社會風氣都產生了不良影響。

王廷贊長嘆了一聲,哀嘆道:“我擔心的正是這個呢。”原來他發愁的並非其他,而是此次上任布政使是否能有所作為。他的前任王亶望精明能幹,連乾隆皇帝都稱贊他為“能事之藩司”,在甘肅任布政使三年,報捐的糧食已經多達六百多萬石,報捐人數和所收糧食數不僅在甘肅省是空前的,就是在全國也名列榜首。僅報捐這一項的收入,已經是甘肅省全年賦稅的七八倍。正因為成績卓越,王亶望才被升為浙江巡撫。

有如此能幹的前任,自然給王廷贊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他雖然對王亶望捐賑所取得的成績感到不可思議,卻也十分佩服。他是一個一心想做好官的人,希圖在其位謀其職,能夠大有作為。然而前任王亶望如此能耐,他自認為望塵莫及,欷感慨之下,竟然有些灰心喪氣,覺得前途渺茫了起來。

王長隨了解王廷贊一心想做清官的心思,當即答道:“大人昨夜不是還手書了一幅字——‘隨時隨處實心實力,務期顆粒均歸實在’。只要造福百姓,問心無愧,又何必一定要與王中丞比較?”

一語提醒了局中人,王廷贊頓時恍然大悟,笑道:“還是你說得對!說得好!”頓了頓,又道,“不過,‘隨時隨處實心實力,務期顆粒均歸實在’這句話,其實正是王中丞上任甘肅布政使之前向皇上當面作的保證。”

王長隨正若有所思,似乎想到了什麽,沒有回答。王廷贊叫了一聲,他才回過神來,順口道:“大人有沒有……覺得……有點奇怪?”王廷贊一愣,問道:“奇怪?什麽奇怪?”王長隨遲疑道:“王中丞在甘肅任布政使三年,報捐糧食成績突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甘肅年年旱災,得蒙朝廷恩準收捐所致。可實際上……”他猶豫著,似乎有些不敢把下面的話說出來。

王廷贊有些不悅地道:“老王,你是個爽快性子,怎麽突然吞吞吐吐起來了?你我之間,還有什麽不能說的?”王長隨受到了鼓舞,終於下定了決心,小心翼翼地道:“實際上……沒有聽說甘肅這三年有大旱情呀……”

王廷贊聽了這話,心中“咯噔”一下,凜凜而驚,恍然間意識到什麽。只聽王長隨又忙不叠地補充道:“也許是小人孤陋寡聞,甘肅別的什麽邊遠地方發生了大旱災,咱們在寧夏也不知道。”

王廷贊裝模作樣地點了點頭,表示認可了王長隨的話,但他心中卻開始感到有什麽不對勁兒的地方。

這天實在是一個悶熱的日子,很容易令人煩躁不安。自從王廷贊心頭起了疑惑後,並不是十分漫長的旅途也立即變得枯燥乏味起來。湊巧的是,就在王廷贊一行人即將進入蘭州城之際,天降瓢潑大雨,一解連日來的暑氣。王廷贊與王長隨下意識地交換了一下眼色,各自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大旱報捐的事來。

前來城門處迎接王廷贊的除了布政使司的大小官員,還有蘭州知府蔣全迪和臯蘭(甘肅首府首縣。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府衙門所在縣稱“首縣”或“附郭縣”)知縣程棟,以及一大群長隨模樣的人。王廷贊原以為這些長隨是前來迎候的官員隨身所帶,不由得感嘆這群官員官位尚在自己之下,排場卻遠在自己之上。誰知等蘭州知府蔣全迪介紹過了才知道,這些長隨原來就是乾隆皇帝多次下諭旨嚴禁的“坐省長隨”。

坐省長隨頗類似當今的“駐省辦”,最初只是為接待新到任的官員而設,負責為新上任的總督、巡撫等上級官員修繕官舍、供給家具薪炭等。但到了後來,坐省長隨逐漸演變成州縣地方官員派在省城的耳目,成為下級官員與上級官員“深相結納”的關鍵紐帶。坐省長隨們均是各州縣官員的心腹,機靈而狡詐,盤踞在錢谷刑名總會之地,負責打聽上級官員們的一切動靜,便於州縣官員及時了解上級的動向——凡其各上司三節兩壽、水幹禮物以及喜慶大事,一得確信,要預為具稟;官長有升遷降調之信,十天要報一次;如有奏稿要件,要抄稿送呈。而下級官員與上級官員保持“親密”關系,上級官員“交代”下級官員事情,也主要是通過坐省長隨。因而,在坐省長隨的背後,隱藏著無數見不得人的交易和黑幕。有鑒於此,乾隆皇帝曾多次頒布上諭,嚴禁坐省長隨。如乾隆三年冬天,兩廣總督馬爾泰上任之前,乾隆皇帝再三囑咐他到任後務必鏟除坐省長隨。律法中也有明文規定,禁止各地方州縣向省、府兩級衙門所在地派駐長隨,有違反者將受降級留任的處罰,縱容其行為的上級官員也要罰俸六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