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想當清官不容易(第6/7頁)

王廷贊似乎終於明白了過來,他重新拿起掉下的賬簿,茫然地翻閱著。其實,賬簿上的字他一個也沒看進去,他心頭的波瀾起伏,遠比眼前一頁頁翻過的紙要大得多。

蔣全迪等官員離開後,王廷贊將賬本推開,似乎經歷了一場艱難的歷程,看上去十分疲憊。王長隨試探道:“大人要不要休息一下?”王廷贊搖了搖頭:“我看了幾天賬本了,疑點很多,對不上的很多,但蔣全迪他們卻條條都能解釋清楚,表面上聽起來也都十分有道理……”

王長隨道:“那不過是表面上。藩台大人目光如炬,還不是發現了其中的奧妙……”頓了頓,又道:“小人已經私下打探得很清楚,甘肅就大前年有些旱情,這兩年根本就沒有旱災。”王廷贊冷笑道:“這下就全對上了!我的前任王亶望將收捐監生的米糧改為折色銀兩,然後年年虛報旱災,用監糧賑濟的名義,說捐監的糧食全部用於賑災了。實際上,這樣的糧食根本就不存在。而收捐的銀子就直接收進了他自己的腰包。”

王長隨道:“大人高見。可現在發現了這其中的玄機,大人打算怎麽做?”王廷贊道:“你去準備一下,我一會兒要去拜訪總督大人!”王長隨遲疑道:“這個……天色已晚,會不會不大合適?而且……”王廷贊:“有什麽不合適的!他治下出了這麽大的問題,我有責任及時告訴他。搞不好,王亶望這個黑鍋還要我來背。”王長隨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走了出去。王廷贊的目光,落在了書房正中那幅“隨時隨處實心實力,務期顆粒均歸實在”的字上。

按照清朝制度,總督負責省內軍事,不管政務,一省的民政和財政由布政使專管,司法則由按察使專管。總督與布政使、按察使之間沒有統屬關系,布政使、按察使不受總督節制,各自有獨立的辦事衙門,其上司分別為戶部和刑部,且各有專折奏事之權。換句話說,甘肅布政使王廷贊雖然官階在陜甘總督勒爾謹之下,但卻並不是其下屬。按照常理,王廷贊發現了問題後,應該立即向頂頭上司戶部匯報,而不是去找陜甘總督勒爾謹。但王廷贊心中顧慮甚多,除了王亶望是皇上眼前的紅人外,他也不知道這甘肅省裏面的水到底有多深,一時下不了決心,權衡之下,還是要先找勒爾謹商議。

一出布政使衙門,王廷贊就留意到衙門外有不少形跡可疑的人,一見到自己出來,有交頭接耳的,有立即奔跑開去的。他也不去理會,徑直上了轎子,往城正中的總督府而去。走了一段,王長隨湊到簾窗邊上叫道:“大人……後面有幾個人從一出衙門就跟著我們……您看……”王廷贊只是擺了擺手,示意不必理會,但放下窗簾後,心中卻突然有了一種不祥的感覺,令他極為不安。

就在這個時候,領路的一名老書吏折回來,悄悄問王長隨道:“王爺是否準備好了門包?”王長隨愣道:“門包?”一時不明所以。經老書吏解釋才知道,原來要進總督府,必須經過管門家人(長隨的一種,稱“司閽”或“門上”)曹祿這一關,曹祿素來以索要門包出名。王長隨這才恍然大悟,連忙說:“有……有……”轎子中的王廷贊聽得一清二楚,微微嘆了口氣,也沒有多說什麽。

不料到了總督府,王廷贊一行不但未被曹祿索取門包,還有人在大門專程迎候。看上去,勒爾謹已經知道了王廷贊要來。不過,能得到這位鑲白旗滿人總督的禮遇,倒讓王廷贊有些受寵若驚了。

王廷贊被領到了偏廳,勒爾謹正候在那裏。略微寒暄後,王廷贊便開門見山,詳細講述自己這幾天在賬簿中發現的問題。勒爾謹起初十分驚訝,漸漸地神情越來越嚴肅。這倒給了王廷贊信心,至少看起來勒爾謹是不知情的。

王廷贊最後說:“總督大人,這捐監冒賑的背後,大有玄機。我的前任王亶望王大人對這起貪汙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勒爾謹皺著眉頭:“那麽,你預備怎麽做?”王廷贊慨然道:“請大人與我聯名上奏,向朝廷檢舉揭發王亶望的貪汙行為,還要馬上停止監糧折銀的做法……”勒爾謹似乎有些猶豫:“這個……”隨即咳嗽了聲:“我有點內急,王大人先稍等一會兒,坐下喝口茶……”不待王廷贊回答,便迅速站起來直接走進後堂。

王廷贊等了許久,總也不見勒爾謹出來,不免焦急起來。就在這個時候,他無意間發現偏廳門口不知道什麽時候已經多了數名守衛,恍然間便明白了:捐監冒賑是樁驚天大案,僅憑王亶望一個人是做不了的,連續三年向朝廷謊報大旱貪汙捐糧,是何等高風險的行為,一旦被揭穿,可是要掉腦袋的。別的不說,各州縣上報旱災,是需要所轄道、府認可並申報的,這說明,下面的人早就被王亶望買通了。而勒爾謹身為陜甘總督,總理兩省大事,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出了這麽大的事,沒有他的支持和配合,也是絕對辦不到的,搞不好,勒爾謹本人就是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