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梁台古意(第2/19頁)

商丘自古為戰略要地,隋唐之後更是因汴河自此經過而得以成為中原樞紐,地理形勢至關重要——南控江淮,北臨河濟,彭城居其左,汴京連於右,形勝聯絡,足以保障東南,襟喉關陜,為大河南北之要道。此即古所稱“四戰之地”,當取天下之日,商丘有所必爭,及天下既定,而守在商丘,則岌岌焉有必亡之勢。昔日安史之亂,名將張巡堅守商丘,以保證唐軍運河供給通道暢通。因城池被圍日久,守軍無糧,曾被迫吃人充饑,城中婦人、男子老弱均被吃食殆盡,所食人口多達二三萬。等到最終因無援兵相助而陷落時,商丘幾成一座空城。詩人高適曾作祭文道:“寂寂梁苑,悠悠睢水[2],黃蒿連接,白骨填委。思壯志於冥寞,問遺形於荊杞。列祭空城,一悲永矣!”從中亦可以看出經過安史之亂後,商丘遭受到了多麽慘重的破壞。

大宋定都開封後,汴河成為京師經濟的生命線,每年通過這條河運送往東京的大米多達數百萬石,各種物產物資更是不可勝數。商丘不僅因是太祖舊藩而身價倍增,更由於近可屏蔽淮徐、遠可南通吳越而成為京師的東南門戶,四方舟車之所會,無不以商丘為腰膂之地。

汴河碼頭一帶,集中了不少店鋪和露台瓦市,有零售的,有批發的,也有專做中轉的。貨物有廣東珠玉,蜀中清茶,洛下黃酷,安邑之棗,江陵之橘,陳夏之漆,齊魯之麻,姜桂藁谷,絲帛布縷,鮐鱉鯫鮑,釀鹽醯豉,米麥雜糧等,無所不有,不可殫紀。

碼頭的出口處,則坐著許多人,有雜作挑夫,有經紀行販,挑著鹽擔,歪著車子,等在那裏出賣勞力,拉幾個散活兒。也有唱曲兒的,也有說閑話的,也有做小買賣的。商旅輻輳,冠蓋絡繹,竟是比商丘城中還要繁華熱鬧。

包拯等人就地在南門外雇了大車。來到汴河碼頭時,寇準夫人宋小妹乘坐的大船剛剛通過了排岸司關卡,大約是張建侯昨夜到應天府署大鬧了一場後,終於有人出面幹預了。船緩緩靠岸,尚未停穩,船艙中鉆出一名紅衣少女,朝眾人揮手大叫道:“這裏!包拯,在這裏!包拯!”天真活潑,嬌憨可愛。

文彥博很是驚訝,問道:“這位小娘子是誰?”張建侯笑道:“是我同胞妹妹張小遊。”

既然是張建侯的親妹,輩分就比包拯低了一輩,她卻直呼長輩的名字,也算十分罕見了。文彥博轉頭去看包拯的反應,卻見一向正統的他似並不以此為意,居然還舉起手來,向船上回招了一下。

等船夫搭好船板,包令儀帶頭登船,道:“南京留守包令儀求見寇夫人,請代為通傳。”

張小遊笑道:“祖姑父可以暫且放下官場上這一套,寇夫人不喜歡這些,她和祖姑姑在船艙中等著見你呢。”包令儀道:“是。”轉頭命眾人先等在船頭,自己獨自進去船艙。

張建侯一個箭步搶上船來,道:“妹妹,昨晚城中發生了大事,你可錯過精彩好戲了。”迫不及待地要將昨晚的事情講給妹妹聽。

包拯剛剛一腳踏上船板,便仿若遭受雷擊一般縮了回來,遲疑著站在那裏。

跟在他後面的文彥博很是奇怪,問道:“你怎麽了?”包拯道:“唔,我……”

張小遊將兄長一把推開,搶過來拉住包拯的手,笑道:“我姑父怕水。”

原來包拯十來歲時曾不小心掉進了家鄉廬州的河裏,差點溺死,救他的居然是比他小許多的侄女張小遊。事後包拯大病一場,原本白皙的臉色也變成了現在這副深紅得發黑的樣子,從那以後他多少有些畏水。文彥博聽說一向剛拗的包拯居然怕水,驚異之余,不由得轉過頭去,與沈周相視會心一笑。

上得船來,站在船頭等了一會兒,便有仆人出來,引著幾人來到寇準靈柩前拜祭。包令儀又將眾人一一引見給寇夫人宋小妹。

宋小妹四十余歲的樣子,一身衰服,愈發顯得面容清臒。她一個嬌弱婦人,膝下無子無女,卻要在丈夫故後將靈柩萬裏迢迢運回故裏,可謂十分不容易。但她的哀戚並不濃重,言談舉止間顯出一股從容的大家風度。她禮數周全,甚是客氣,對每個人都一一道謝行禮,到包拯面前時,特意多問了一句:“你就是小遊從河裏救上來的包拯?”

包拯道:“是,讓夫人見笑了。”料想宋小妹既然連這件事都知道,想必張小遊與她一路相伴,甚是親密,講了不少自己的事情,不由得頗為窘迫。幸好宋小妹只問了這一句話,便轉了話題。

祭拜完畢,包令儀招手叫過包拯,道:“寇夫人雇傭的大船有些毛病,要停在碼頭進行修補,怕是要花費一些時日。船上空間狹小,生活多有不便,我已經邀請了寇夫人到我們家暫住。你這就和建侯、小遊先趕回家去準備,我和寇夫人還有你母親隨後就到。今晚在家裏設個簡單的晚宴,為寇夫人接風洗塵。嗯,你要是願意,把沈周和彥博也一並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