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梁台古意

中國茶文化自唐代開始興起,不僅中原人把茶列為『開門七宗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以肉食為主、需要靠茶消化油膩的邊疆少數民族部落也發展到了『不可一日無茶以生』的地步。中原產茶,卻缺少良馬,於是自唐玄宗時代起,中原開始了以茶易馬的歷史,著名的『茶馬古道』即來源於此。

白雲無賴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簫。多難未應歌鳳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鐘君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範仲淹《睢陽學舍抒懷》

商丘有著數千年的歷史,非但商朝在這裏建都,“商人”“商品”“商業”等詞匯都是發源於此,所以商丘又被譽為“三商之源,華商之都”。悠遠綿長的歲月並沒有令這座城市老態龍鐘,反而呈現出一種古樸安詳的風貌來。城內的石板大街,兩旁的房屋,道路邊的大樹,都浸潤著幽靜和從容,而真正有活力、有靈氣的地方則在南城外。

風景名勝大多都位於城南。城外西南十裏處有青陵台[1],台上建有離宮,為春秋時宋國國君康王偃所築,著名的“相思”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唐代詩仙李白在其名詩《白頭吟》中寫道:“覆水再收豈滿杯,棄妾已去難重回。古來得意不相負,只今惟見青陵台。”

西南五裏處則有著名的火神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觀星台。傳說上古五帝之一帝嚳的兩個兒子閼伯和實沈不睦,經常相互廝殺。帝嚳無奈之下,就派閼伯到商丘主管東方的商星,派實沈去大夏管理西方的參星。此後,兄弟二人盡職盡責,死後成為商、參二神。在星空中,商星和參星遙遙相對,一個升起,另一個就落到地平線以下,唐代大詩人杜甫名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即出自此典故。閼伯最初來到封地後,在商丘選擇了一塊高崗台地作為住處,一是管理火種,方便人們可以隨時取到火;二是祭祀火星並觀察火星的運行,以便及時地告知人們防災避禍並適時地播種收割。此即後世所稱閼伯台,又名火神台。

商丘城東南一裏處有紀念孔子的文雅台。高台四周有池環繞,台上建有祠廟殿宇。大門東側院內有春秋時宋國的司馬桓魋伐檀的“檀樹坑”,紀念亭中的孔子傳教像石碑為唐代大師吳道子親刻。

城南二十裏處則是著名的梁園遺址。昔日漢文帝封愛子劉武於商丘,劉武在封地修建了宏偉壯觀的高台園林,即世稱“梁園”。園中建有離宮,雕龍剔柱,金碧輝煌,房舍林立,幾乎可以和京師長安的未央宮媲美。各種花木應有盡有,姹紫嫣紅,飛禽走獸,無奇不全,風景優美,名冠諸侯,成為聞名天下的景觀。天下名士如鄒陽、公孫詭、枚乘、司馬相如等均是劉武的座上客,為梁園寫下大量詩賦。到了後世,慕名前來遊園的文人雅士不計其數,如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高適、王昌齡、岑參、李賀等,以致留下“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的千古名詩。

歲月無情,梁園久歷風霜,大多殘破,入宋時只有清涼寺因歷代均尚有修繕,保持得比較完好。清涼寺又名清冷台,也是梁園盛景之一。原台高達數丈,上面建有殿台樓閣。台西有池,名“淥池”,水質清澈,池中魚遊淺底。池畔松柏遍地,綠樹成蔭。登上高台,環顧四野,青黛翠秀,飄然欲仙。因大殿建築多用香椿木,台上蚊蟲極少。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任歸德軍節度使時,也極愛這裏的風景,常常在台上乘涼避暑。

相比於這些歷史悠久的古跡勝地,汴河堪稱正當盛年。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楊廣為了巡遊方便,發動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掘了一條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黃河,經黃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運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達淮水。因大運河主幹在汴水一段,因而習慣上也稱之為汴河。隋煬帝征召了數百萬民夫,民夫們不分晝夜地在水中勞動,疫役交加,死亡者高達三分之二。

極具諷刺意義的是,汴河鑿通後不久,隋朝便滅亡了。唐代詩人皮日休有《汴河懷古》一詩吟誦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李益則有《汴河曲》一詩懷古:“汴水東流無限春,行人莫上長堤望。隋家宮闕已成塵,風起楊花愁殺人。”唐代詩人羅鄴亦有《汴河》詩雲:“煬帝開河鬼亦悲,生民不獨力空疲。至今嗚咽東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時。”均是憑古傷今的名作。

隋朝開挖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華北平原,南達太湖流域,東至淮海,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得以溝通,對南北物資的交流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這條煙波浩瀚的河流上,舟船如織,日夜往來,穿梭不息。兩岸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城鎮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