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東風昨夜(第3/13頁)

晏殊一直刻意留意著座上學生的情形,認出那黑臉學生是南京留守包令儀的公子包拯,見他面色凜然,擔心他答不出來而令包留守當眾丟了面子,正要親自出面解圍,包拯身旁的同學文彥博卻已主動有所援助,附耳過去,欲出言提點時,坐在包拯另一側的學生張源已然有些不耐煩起來,伸出手來,低聲催促道:“包拯,你要是答不上來,不如將海棠讓給我。”

包拯搖了搖頭,朗聲吟誦道:“日月明朝昏,山風嵐自起。石皮破仍堅,古木枯不死。可人何當來,意若重千裏。永言詠黃鶴,志士心未已。”

這是一首典型的拆字詩,拆“明”字為“日”“月”;拆“嵐”字為“山”“風”;拆“破”字為“石”“皮”;拆“枯”字為“古”“木”;拆“何”字為“可”“人”;拆“重”字為“千”“裏”;拆“詠”字為“永”“言”;拆“志”字為“士”“心”。字拆得雖不及晏殊“巖泉”之對聯工整巧妙,卻是以詩抒懷,表達出不凡的志向和胸襟,單是這份眼界,就要遠遠高出晏殊之作。席間不少有識之士心中稱奇,登時對這黑臉包拯刮目相看。

南京通判文洎正坐在包拯之父包令儀身旁,側頭笑道:“令郎出口成章,志向高遠,將來必成大器。”包令儀忙道:“不敢當。犬子無狀,哪裏比得上令郎沉穆有度,進退有禮。”

文洎之長子即坐在包拯身側的文彥博,自小有“神童”之稱。他還是孩童時,與夥伴兒一起踢球,意外將球踢進了柳樹下的深洞裏。有人出主意用棍子掏,有人要用鐵鍬挖開樹洞,文彥博卻想了妙法子,即往樹洞中灌水。結果在水的浮力下,球自動漂出了深洞。當時文彥博才是個三四歲的小孩子,卻有如此智慧,一度傳為佳話,為人津津樂道。

文洎正要自謙幾句,卻見長子與包拯雙雙站了起來,一起往外走去。一愣間,鼓聲又響了起來。

今晚宴會的主角雖是應天書院學生,但畢竟在座的名宦不少,學子們個個使出渾身本事拆字,力求在“新”“奇”上下工夫,好引得席間達官貴人的矚目。

學生張源更是道:“晏相公原先的出題太過簡單隨意,不如我們來玩些難度大的,方才顯出真本事。”

另一學子宋祁是本地有名的才子,很不喜歡張源挑釁倨傲的態度,應道:“有題目盡管出。”

張源洋洋道:“再行酒令,規定要一字拆三字,兩字合一字,末接唐詩一句,要求有韻,而且要前後成句。我先來作令。”微一思索,即道:“轟字三個車,余鬥字成斜,車車車,遠上寒山石徑斜。如何?”宋祁道:“這有何難?我來接令——酒,品字三個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勸君更進一杯酒。”

出令妙,接令也妙,席間眾人登時大聲鼓掌叫好。一時間,眾學子爭相接令,展露本領,仿若萬花齊放,鬥艷爭奇,好不熱鬧。

按照知府晏殊事先的授意,務必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才華的機會,所以這場拆白道字的遊戲有意拖得很長。不少無幹之士如翰林學士石中立、指揮使楊文廣等先後離席,或出去方便,或稍作休憩,或散熱醒酒。最先離席的包拯和文彥博卻始終不曾再進來,文洎料想二人刻意如此,轉頭去看包令儀,對方似是一樣的想法,正微微搖頭嘆息。

文洎問道:“包公事先將今晚宴會之實情告知令郎了麽?”包令儀點了點頭,又道:“臨出發前,內子將緣由告訴了他,本是期待他在宴會上有個好的表現。唉,實在不該先透露給他的,這孩子的個性太過剛硬。”

原來今晚晏知府主持召開的宴會不光是獎勵有為學子那麽簡單,同時還是一個選婿大會——晏殊要從在座學生中為長女選一位夫君。而一些出席宴會的官宦鄉紳,如應天府學提學曹誠、大茶商崔良中、前武昌令董浩、前太子洗馬許仲容等,家中均有待嫁之女,均是有目的而來。

晏殊雖年僅三十多歲,卻已是兩朝重臣——他少年早孤,卻是聰明好學,有“神童”之稱,小小年紀被舉薦進京。景德二年(1005年),年僅十四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皇帝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成人後,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詞,閑雅有情思,更是因謹厚勤學得以參預機密,君臣私交極好,真宗皇帝常常親自寫方寸小紙條向他咨詢疑難事宜,更委以輔佐太子趙禎的重任,擔任東宮升王府參軍。趙禎即位為皇帝後,晏殊因東宮舊臣的身份被迅速擢升為樞密副使,以三十二歲的年紀登上執政大臣高位。自大宋開國以來,只有名臣寇準曾在宋太宗一朝以二十九歲年紀出任樞密副使、以三十二歲年紀出任參政知事,如此年輕即位列宰輔者,晏殊是第二個。然而晏殊卻很不滿意,因為其頂頭上司正是不學無術的張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