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1922—1933:魏瑪德國與蘇聯的十年合作(第2/4頁)

其實,魏瑪德國和蘇聯的合作、尤其是軍事方面的合作,早在簽訂《拉巴洛條約》之前就開始了。原來,根據《凡爾賽條約》,魏瑪共和國軍隊被限制在10萬人以內,而且不得擁有作戰飛機、坦克、潛水艇、重炮、化學武器、反坦克武器以及防空武器。為保證條約得到有效履行,國際聯盟專門派出檢查團檢查德國有關工廠和相關設施。《凡爾賽和約》還取締了德軍總參謀部,作為應對之策,魏瑪德國改在國防部內設立一個“Truppenamt”(也許可仿照清朝的稱呼譯為“軍機處”),實際上起總參謀部的作用,由1926年晉升大將、後來被譽為“國防軍之父”的漢斯·馮·塞克特(Hans von Seeckt,1866—1936)領導(職務名稱是“Chef der Heeresleitung”)。魏瑪共和國政局不穩定,政府更叠頻繁,14年時間裏先後組成過21屆政府,國防部長是文官而且頻頻換人,這就使塞克特成為軍隊實際上的最高負責人。此外,1919—1928年國防部長經常由與塞克特關系良好的奧托·蓋斯勒(Otto Karl Geßler,1875—1955)擔任。這些都有利於塞克特把德國國防軍建成一支不受政局影響、非政治化的職業軍隊,有人甚至說把它建成了“國中之國”。

塞克特出生在一個普魯士軍人世家,18歲入伍,1897年(31歲)進入德軍總參謀部工作。早在1919年10月他就派一個朋友用“Enver Pasha”假名秘密前往莫斯科,與那時蘇俄軍事負責人托洛茨基接觸。他這樣做,除認為德、蘇兩國有對付英、法等西方國家的共同需要外,還因為他對一戰後在英、法扶持下復國並且不肯放棄“大國夢”的波蘭第二共和國頗為警覺,把蘇俄看成對付它的主要盟友。為了處理蘇俄事務,1921年初塞克特專門設立了一個“R特別組”(Sondergruppe R,很容易看出“R”指的就是俄羅斯),由庫爾特·馮·施萊歇爾負責,主要人員有尤金·奧特(Eugen Ott,1889—1977)、費多爾·馮·博克和庫爾特·哈默斯泰因-埃卻德(Kurt Gebhard Adolf Philipp Freiherr von Hammerstein-Equord,1878—1943)。軍事方面的談判由國防部和蘇聯秘密進行,一段時間內甚至瞞著外交部。

“R特別組”的幾個人都不尋常。施萊歇爾後來當過國防部副部長、部長,還是魏瑪共和國最後一屆政府的總理兼國防部長。希特勒上台以後,在1934年6月30日那個解決“沖鋒隊”問題的“長刀之夜”和妻子一起在家中被槍殺,指控他是為法國工作的賣國賊。

奧特1934年被派往東京擔任駐日大使館武官,後來升任大使,“二戰”著名“紅色間諜”佐爾格的大部分情報便是從他那裏得到的。奧特對佐爾格極其信任,幾乎所有最高機密都讓他接觸到。為什麽這樣做,恐怕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1941年10月佐爾格間諜身份暴露,被捕並被處死,奧特的大使職務也被撤掉。他從東京轉到北平,“二戰”結束以後才回到德國,晚年生活平靜,1977年以88歲高齡辭世。

馮·博克出生普魯士軍人世家,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普魯士高級軍官,父親在普法戰爭期間是一名師長,塞當戰役立功受獎。母親兼有普魯士和俄羅斯貴族血統。博克法語說得很流利,英語、俄語也相當好,還對數學和歷史很有研究,如果在中國當稱“儒將”。他是個典型的職業軍人,從不卷入政治,但在軍事問題上直言不諱。希特勒曾經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人,只有博克,能教會士兵怎麽去死。”博克自己則這樣教育部下:

理想的士兵應該盡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務,不加思考地服從命令,只思考怎麽去完成任務,唯一的願望就是在行動中像一名戰士那樣光榮戰死。

1942年初莫斯科戰役失利後博克辭職,7月退出現役。1945年5月4日他所乘汽車在公路上遭英國皇家空軍空襲,妻子和他們唯一的女兒當場斃命,他自己也受了重傷,當晚在醫院不治身亡,成為“二戰”中唯一直接死於對手襲擊的德國元帥。

哈默斯泰因-埃卻德在施萊歇爾擔任國防部長期間被任命為德國陸軍總司令,1934年晉升大將,是納粹1933年執政以後第一個晉升大將的人。但他卻以堅決反對納粹著稱,曾經提醒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是很危險的,老元帥答復說他甚至不會考慮讓那個“奧地利下士”擔任國防部長,但僅僅過了幾天就自食其言。哈默斯泰因-埃卻德始終稱納粹為“匪幫和惡人”,他的兩個女兒都是德國共產黨黨員,從20年代後期起即為蘇聯提供情報,還曾在他的支持下救助猶太人。後來人們知道,哈默斯泰因-埃卻德本人和他的兩個兒子都參與了推翻希特勒的密謀行動。1943年4月25日他在柏林因癌症去世,家人拒絕了官方為他舉行正式葬禮、安葬在柏林榮軍公墓的安排,因為那樣做就要在遺體上覆蓋納粹黨旗。於是遺體被運回故鄉,安葬在家族墓地。考慮到他在軍隊中的影響,希特勒令人送了花圈,但那個花圈竟沒有出現在葬禮上,家人解釋說是在運送途中丟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