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忘不了的亡國痛與不肯棄的大國夢

17世紀中葉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開始衰落,1648年發生烏克蘭哥薩克起義,即著名的赫梅利尼茨基起義。1768年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帝國淪為沙俄保護國,接著便發生三次被鄰國瓜分的悲劇:1772年被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三國瓜分,1793年被俄、普兩國瓜分(奧地利沒有參加),第三次發生在1795年,剩余國土全部被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從地圖上消失,第一次亡國。三次瓜分,俄羅斯所得都最多,但也只是基本上收復了“基輔羅斯”此前被占去的土地。

1807年6月拿破侖擊敗俄羅斯-普魯士聯軍,普魯士被迫退還它後兩次瓜分波蘭所得土地,拿破侖以此建立華沙公國,由薩克森選帝侯弗裏德裏希·奧古斯特一世(Friedrich August I,1750—1827)兼任公爵。1809年奧地利在瓦格拉姆戰役中戰敗,也把兩次瓜分波蘭所得土地退出,華沙公國的面積擴大到約15萬平方公裏。然而1812年拿破侖兵敗俄羅斯,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普魯士得到包括波茲南(德語稱Posen,珀森)在內約29,000平方公裏土地,克拉科夫成為一個由俄、普、奧三國共同“監護”的自由市,華沙公國其余部分成為由沙皇兼任國王的“波蘭王國”,1831年正式被俄羅斯吞並,波蘭第一次復國夢就此破滅。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復國,然而,在忘不了的亡國痛之外,以畢蘇茨基為首的波蘭政府還有一個不肯棄的大國夢。在巴黎和會上它拒絕了協約國建議的波俄邊界線,要把歷史上曾經占有的大片土地納入自己版圖。畢蘇茨基說:

關閉在16世紀的邊界之內,截斷了與波羅的海、黑海的聯系,被奪去南部和東南部土地與礦產資源的俄羅斯,很容易淪為二流國家。而作為新獨立國家中最大、最強盛的一個,波蘭可以很容易地建成從芬蘭到高加索的影響圈。

為了圓這個大國夢,波蘭不但積極參與了1918—1920年協約國對新生蘇維埃國家的武裝幹涉,還在西方武裝幹涉停止後繼續與蘇聯作戰,一度占領了白俄羅斯、烏克蘭大部分區域,包括二者首府明斯克好基輔。在這種情況下新生的蘇維埃國家向“尊敬的俄羅斯公民們”發出抗擊波蘭侵略者、保衛祖國的呼籲,許多學者提醒人們別忘了歷史上波蘭對俄羅斯的侵略,1920年5月30日前沙俄軍隊總司令阿列克賽·布魯西洛夫(1853—1926)在《真理報》上發表《致前軍官的信》,號召他們摒棄前嫌參加紅軍,為保衛祖國而戰,指出那是每一個愛國者應盡的義務。約1萬4千名原沙俄軍官、10萬名士兵響應他的號召參加了紅軍。

就在紅軍打敗波蘭入侵者發起反攻之前,西方出面調停,英國外交大臣喬治·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提出以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建議的界線作為停火線,“寇松線”(Curzon Line)由此得名,它基本上就是歷史上波蘭與“基輔羅斯”的邊界線。但華沙戰役波蘭獲勝,拒絕接受寇松的建議,在蘇俄做出重大讓步以後才同意停火。1921年3月18日簽訂《裏加條約》,波蘇邊界從“寇松線”往東平均推移了大約200公裏。這一大片土地被稱為“Kresy”,意思是“邊疆”。數以百萬計的蘇聯人失去家園,其中就有以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中國讀者熟悉的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

1921年《裏加條約》簽訂時畢蘇茨基在野,他對這個條約仍不滿意,因為條約規定的邊界與他要恢復的1772年以前的“大波蘭”邊界還有很大距離。西方各國起初也不承認這條邊界,經法國做工作,兩年以後英國、意大利、日本和美國才相繼承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