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基輔羅斯、波蘭和普魯士的誕生

公元880年前後,諾夫哥羅德的奧列格(—912)建立了第一個東斯拉夫人國家“基輔羅斯”,核心區域在第聶伯河流域,即今俄羅斯西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首都在基輔。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約958—1015)派人考察羅馬天主教、伊斯蘭教和東正教以後,選擇了皈依東正教。在他和兒子“智者雅羅斯拉夫”(約978—1054)統治期間,基輔羅斯達於鼎盛。雅羅斯拉夫1054年去世後國家分裂,眾多諸侯國並立,1157年,首都也從基輔遷到莫斯科以東的弗拉基米爾。不久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約1200—1255)率大軍橫掃東歐、中歐,1240年占領基輔,兩年後建立金帳汗國,俄羅斯各諸侯國成為其附庸。14世紀末金帳汗國開始衰落,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1530—1584)加冕成為俄羅斯沙皇,沙皇俄國正式誕生。他以殘暴著稱,世人更熟悉的名字是“伊凡雷帝”。

10世紀中葉,現在波蘭中西部的西斯拉夫部族逐漸統一起來。公元966年大公米茲科一世(Mieszko I,930—992)受洗皈依羅馬天主教,建立起皮阿斯特王朝(Piast dynasty),是為波蘭立國之始。核心區域在今波蘭中西部波茲南一帶,稱“大波蘭”,現在是波蘭16個“省”之一。稍晚,今波蘭東南部克拉科夫一帶的“小波蘭”發展起來,取代“大波蘭”成為國家核心區域。從11世紀中葉到16世紀末,克拉科夫一直是波蘭首都。

普魯士(德語Preussen)一名源於居住在維斯瓦河與尼門河之間的古代民族“普魯西”。公元10世紀開始有薩克森人去那裏傳教,隨之有德國移民到來,13世紀成為由條頓騎士團統治的教皇封地。

公元1385年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沃(Władysław II Jagiełło,約1351—1434)迎娶年僅12歲的波蘭女王雅德維加(Jadwiga Andegawe ń ska,1373—1399)為妻,由此開始亞蓋隆王朝(Jagiellon dynasty)統治,奠定兩國聯合的基礎。1569年兩國簽訂《盧布林條約》,成立了波蘭語稱“Rzeczpospolita”、英語譯為“commonwealth”、漢語似可譯作“聯合王國”的國家。它以拉丁語“Si Deus Nobiscum quis contra nos”為格言,意“如果上帝與我們同在,誰敢與我們為敵”。全盛時期面積達到111.5萬平方公裏,但其很大部分正是侵占的原“基輔羅斯”核心區域,包括現在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的全部,烏克蘭大部,還有俄羅斯和愛沙尼亞部分地區。

全盛時期(17世紀初)的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最大部分是其占領的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俄羅斯西部,還包括拉脫維亞全部以及愛沙尼亞相當部分。

1584年沙皇伊凡雷帝去世,俄羅斯陷入混亂,波蘭乘機入侵,1610年9月攻陷莫斯科,企圖讓年方15歲的波蘭王子做新沙皇。這自然招致俄羅斯人強烈反抗,1612年9月下諾夫哥諾德商人庫茲馬·米寧(?—1616)組織起一支志願軍,在德米特裏·波紮爾斯基(1578—1642)領導下向莫斯科進軍。11月打敗波蘭軍隊,結束波蘭對莫斯科兩年多的占領,解放了監獄裏所有犯人,包括第二年縉紳會議推選為新沙皇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1596—1645),持續三百多年(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羅曼諾夫王朝由此開始。為了紀念米寧和波紮爾斯基的不朽功績,1818年為他們建造了青銅雕塑。原來計劃建在下諾夫哥諾德,但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說他們屬於整個俄羅斯,於是改在莫斯科紅場中央。1936年蘇聯政府認為它有礙紅場閱兵和群眾遊行,移到紅場南端聖瓦西裏教堂前。

莫斯科紅場南端聖瓦西裏教堂前的米寧與波紮爾斯基紀念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