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帝國主義幹涉中國內政(第4/26頁)

是年六月第二次停戰,共軍兵力已擴充至八十余萬人,十一月第三次停戰時,共軍兵力已擴增至百萬人以上。

本年八月馬歇爾實施對國民政府禁運,使國軍美式裝備的部隊,不能獲得補給。

(3)民國卅六年

華中方面:是年初,共軍活動漸強,在蘇北宿遷、魯中嶧縣、向城、棗莊、萊蕪吐絲口、孟良崮等地,國軍局部受挫;五六月間,國軍調動十五個整編師約卅六萬人之兵力會攻沂蒙山區,直搗膠東共軍根據地,共軍退出其根據地,乘國軍分途進擊,兵力稍形分散之際,共軍猛犯南麻之整編第十一師胡璉部,繼又犯臨朐之整編第八師,由於各該師兵強能戰,同時國軍赴援向共軍之側背攻擊,共軍受挫而退,國軍繼續進擊,旋克膠東,惟以地方遼闊,兵力雖雲三十余萬,但仍嫌不夠充份,未能形成該方面所需要之優勢而包圍共軍主力,各整編師中間之空隙仍大,又缺乏有力之第二線跟進之兵團,以致共軍主力分途乘夜色從空隙中溜走,仍然回到魯中,因之此次攻擊,未能收到殲滅共軍新四軍主力之效果。

國軍繼又將在山東之範漢傑兵團調往東北,增援錦州,以後魯西國軍亦有局部損失。旋共軍劉伯承回竄大別山區,雖經國軍圍剿,亦因兵力不足,劉部復行北竄。

在陜西之國軍胡宗南部於是年三月下旬攻克延安,但共軍主力避免決戰,鉆隙流竄,避實擊虛,此役未能殲滅共軍之主力,亦以國軍兵力不充足之故。

在華北之平漢北段及平綏、正太、同蒲、津浦北段、北寧各鐵路上,國軍在各鐵路沿線控制交通及各要點,共軍屢來攻擊,經國軍擊退,但以兵力不夠,未能主動深入殲滅共軍主力。

在山西南部之運城、鄉甯等地曾發生局部之攻防戰,國軍由於兵力不夠,局部失利。陜北榆林國軍第二次解圍,但以兵力不足,僅能自保,共軍退走,未能殲滅。

本年以上各地作戰,無論攻防,皆因兵力不足,不能形成重點,勝不能擴張戰果殲滅共軍主力,兵力較弱或兵力分散之處,反遭共軍各個擊破。

(4)民國卅七年

戡亂後期,兵力不足國軍被迫採取守勢

是年,共軍野戰軍之兵力,已經擴增到兩百多萬人。國軍則損耗日多,受損之部隊,新補充的兵,訓練不夠即上戰場,造成士氣不振,部隊中之官兵連年征戰,日形疲憊,輕重武器損失,補充來源困難;國軍部隊原來有三十九個師是美式裝備,槍炮及彈藥皆美國製造,這些部隊連年作戰彈藥告罄,須要美國趕運彈藥補給,否則此項武器等於廢鐵;可是馬歇爾唯恐致國民政府於死地不能達到目的,於卅五年八月開始實施對國民政府禁運軍用物資(禁運自一九四六年八月實施,延至一九四七年五月——約十個月。柯克上將說:「於一九四六年八、九月間,馬歇爾親自告訴他說:『由於實施禁運,我們實際上是先為中國國民政府提供武器,然後又解除他們的武裝。』抗日勝利後,中國財政經濟尚能維持,但由於戡亂軍事開支浩繁,同時中共又暗中破壞政府經濟,在上海、天津各地,屯積物資,散布謠言,使物價飛漲;國民政府向美國政府尋求貸款,又被美國左傾的國務院及財政部扼殺,毫無結果,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日益加劇。

在戰場上,由於共軍增加,國軍損耗,國軍兵力愈感不敷,孤立據點,愈難支援:膠濟路上之周村、昌樂、濰縣四月陷落;開封六月陷落;七月初,魯西及黃泛區國軍作戰局部失利;三月中旬,洛陽失陷;七月三日,襄陽失陷;同月,兗州失陷;九月廿四日,濟南失陷;是年冬,乃有徐蚌會戰。

華北方面:本年初,保定綏署(傅作義)與張垣綏署(孫連仲)合併,成立華北剿總,以傅作義為總司令。華北作戰,由於兵力不夠,不能大規模地主動包圍共軍主力而行殲滅戰;國軍的戰略也如在華中一樣,集結主力於戰略要點及交通線上,有時主動攻擊共軍,但共軍見國軍優勢時即避免決戰,國軍追之,即分途逃竄,推磨打圈,東邊追到西邊,西邊追到東邊,不能捕捉共軍主力而行殲滅戰。因此,國軍往往採取攻勢防禦態勢,等待共軍接近時,即轉取攻勢。是年,平漢路北段平保間,屢有激戰,年初,共軍來犯,國軍將其擊退,共軍主力退往西方山地。察南、晉北,三月至五月,國軍曾擊退共軍對張家口及大同之進犯,但國軍因兵力不足,未能予以擊破。

熱西方面,六月下旬,國軍曾擊退承德外圍共軍,解承德之圍,亦以兵力不夠,共軍主力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