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帝國主義幹涉中國內政(第6/26頁)

至卅六年以還,共軍先後發動六次攻勢。第一次至第四次,僅使用一部份兵力,對長春及通化等要點,行有限目標之攻擊;第五次及第六次均為全面之總攻,企圖一舉攻略瀋陽;共軍歷次之攻擊,雖經國軍先後予以痛擊,確保戰略要點;但在整個戰略上,則形勢日促,已由主動轉變為被動,自四平戰後,國軍放棄安東、熱東、遼東、演成吉長、四平之形勢孤立。

至卅七年一月下旬,共軍發動第七次攻勢,二月七日,遼陽失陷,十六日鞍山陷落,下旬營口陷落,廿八日開原陷落,三月十二日四平失陷。

三月九日,在吉林之第六十軍撤回長春,自五月以後,共軍即包圍長春,守軍新七軍及第六十軍與共軍力戰,至八月初,城內軍民糧盡,饑疲萬狀,共軍乃發動政治攻勢,挑撥第六十軍與新七軍(後改為一0二軍)之感情,十月十九日,第六十軍倒戈,新七軍被繳械,副總司令鄭洞國率兩個特務營,堅守銀行大樓,最後鄭洞國投降。

在卅七年七月,國軍曾以新一、新三、第五十二軍對遼南掃蕩,但以兵力有限,收效甚微。

是年九、十月間,共軍以二十余萬之兵力,圍攻錦州,範漢傑兵團力戰,由於國軍自瀋陽及錦西兩方面前往增援之部隊被截擊不得前進,十月中旬,錦州失陷。

當錦州戰起,瀋陽東北剿總以四九、七一、八0、八三、八五共計五個軍組織西進兵團歸廖耀湘指揮,十月五日西進,至廿六日,以錦州既陷,乃向東折回瀋陽,但被共軍邀擊,敗彰武、黑山地區;同時,共軍圍攻瀋陽,並展開政治攻勢,國軍新卅、暫五十三師及瀋陽第一守備縱隊被共軍誘降,十一月二日,瀋陽淪陷。杜聿明在葫蘆島之軍隊十三萬余人及義民三千,軍品二千噸從海上撤出。

東北情形。既如上述,瀋陽陷後,林彪部共軍四十余萬人稍加整頓,匆匆入關;華北局勢,已如前述,驟遭共軍林彪部加在華北之重大壓力,平綏路戰況惡化,天津亦失陷,北平之傅作義,經共方之政治攻勢勸誘,遂即投降。

東北及平津既失,共軍大部份可南下,參加徐蚌會戰。徐蚌會戰國軍在指揮方面固有若幹錯誤與乎作戰次長劉斐等人大量出賣軍事機密因而陷於不利,但徐蚌會戰並不是國、共兩軍成敗之決定因素;很顯然的,東北作戰乃是決定性之因素,因東北失敗,東北共軍入關,對華北國軍予以決定性之打擊,華北傅作義部既已投降,共軍大部南下,徐蚌國軍全部不過四十余萬人,豈能長久支撐挽回既倒之狂瀾乎?因此,徐蚌會戰之失敗,乃遲早之問題耳!而自整個局勢觀之,國軍之失敗,乃由於馬歇爾來華執行共黨陰謀整垮國軍之優勢,乃其基本原因也。

假如馬歇爾不來中國,中共不致有恃無恐,態度決不致如此蠻橫,一切要聽他的。

假如馬歇爾不來,國軍一百八十個師不致被撤銷解散,部隊必然是士氣高昂,戰力完整充實。即令和平談判不成,必須武力解決時,以這一百八十個師,無論使用到哪一方面,哪一方面便形成重點,保持絕對優勢,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再具體的說:假如在抗戰勝利以後,沒有美國來幹涉內政,馬歇爾——這個劊子手不來破壞拉垮中國國民政府的全面優勢的話,中國政府所有三百五十四個師,以三十個師進入東北,接收到瀋陽為止,收編全部偽軍及東北義勇軍,穩定東北局勢;以八十個師控制黃河以北至長城一帶各要地,相機撲滅當地共軍,並支援東北國軍作戰;其余二百四十四個師以四十個師為總預備隊機動使用,以兩百個師編為二十個兵團,分由四個集團軍總司令統率,先保持重點於陜北,豫西方面,肅清各該地區之共軍;以一部監視黃河以北共軍,不使南渡,主力撲滅豫、鄂、皖邊區及豫東、鄂東共軍,再東進而殲滅蘇北山東之共軍。隨即北渡黃河,與華北國軍協力消滅黃河以北之共軍;再後,揮軍出長城,飲馬遼河、松花江,解決東北問題,完成獨立、自由、民主、大統一之新中國,只要此項軍事進展成功,即使美國停止財政支援及對華禁運,或竟支援中共,亦不致動搖國民政府;只須國人束緊腰帶,自力更生,自立自強,不靠別人,必能完成三民主義的建設。蘇俄赤化征服中國的野心便無由達成,共產政治又豈能推行於大陸,中國大陸人民亦不致遭受空前未有之災禍,日後韓戰、越戰亦不致發生。

附錄:國家財政、難以負擔720萬官兵的虛額糧餉

〔編按:這是陳誠覆林蔚函件有關「整軍」(指裁撤國軍180多個師)問題的自辯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