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意大利領土擴充至自然邊界

意大利的自然邊界

從第五世紀的危機中崛起的意大利盟邦——或用另一個名詞,意大利國——將各民族和地區社團結合在羅馬霸權之下,其邊界由亞平寧上至愛奧尼亞海。但在此一世紀後期,邊界在山海兩面都已越出此限。在北方,共和國為了報古代與近代之仇,已於公元前283年消滅了凱爾特的塞農人;在南方,經過公元前264—前241年的大戰,羅馬人將腓尼基人逐出西西裏。在北方,有以羅馬為首的拉丁城鎮亞裏米倫(自由民殖民地塞納除外);在南方,有墨西拿的馬默泰因茲人社團,而由於兩者在血緣上都屬於意大利,所以都具有意大利聯盟的共同權利與義務。但羅馬聯盟權利的擴充,恐怕不是由於長遠的政治考慮使然,而是由於形勢所逼;然而在迦太基之戰取得勝利以後,新而廣大的政治觀點卻是羅馬政治不得不考慮的了——實際上半島的特征也早已顯示出政治觀念變化的必要性。不論就政治觀點而言還是軍事觀點而言,羅馬都理當將邊界從低矮而易於越過的亞平寧山脈推至那將北歐與南歐阻斷的大山阿爾卑斯,並當將意大利的主宰權跟半島東西兩邊的海域主宰權結合為一;而現在,將腓尼基人逐出西西裏之後,這任務中最艱困的部分業已達成,而種種情況的組合使羅馬政府更易於完成大業。

西西裏成為意大利附庸

意大利對其西邊的海域遠比對東邊的亞德裏亞海更為注意,其中多港而豐饒的大島已因腓尼基和約,大部分轉入羅馬人手中。敘拉古的希羅王在二十三年的迦太基之戰中,堅定地站在羅馬一邊,現在自然有權要求領土的擴充;但羅馬人在戰爭初起之際,即下決心只能允許該島有次屬國,則在戰後必然要把西西裏攫為己有,希羅可以因他的領土——即除卻敘拉古本身的區域外,還包括埃洛羅斯、諾托、阿克裏、萊翁蒂尼、邁加拉和陶羅美納——與主權仍像以前未遭削減而滿意(因為羅馬找不到借口),他也可以因為兩大強權並未有一方徹底毀滅而滿意,因為這使西西裏島仍有中間勢力繼續存在的可能性。西西裏的大部分土地,如潘諾瑞斯、利裏阿姆、阿格裏根圖姆、墨西拿,羅馬人則永久占據下來。

薩丁尼亞轉入羅馬人之手 利比亞人叛變科西嘉

而唯一遺憾的是未能將西方水域變為羅馬的內海,因為薩丁尼亞仍在迦太基人手中。然而,締和不久,卻有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機會使羅馬人可從迦太基手中攫取這地中海第二大島。在非洲,和約締結不久,傭兵與腓尼基屬國即聯合叛變。原因主要當歸罪於迦太基政府。在迦太基之戰的最後幾年,哈米爾卡無法像以前一樣由他自己的來源支付他西西裏傭兵的薪餉,他向國內申請,卻歸徒然;國內通知他,他可以把軍隊送回非洲,以便給薪。他服從了;但由於他深知人心,便把軍隊分成小隊,使政府當局可以分隊給薪,或者,至少可以隔離他們;然後,他把指揮權放下。但他的一切小心仍舊白費,倒不是因為國庫著實空虛,而是由於政府的官僚顢頇。他們等,等到所有的軍隊都已回到利比亞,卻又要克扣已經答應好的薪餉。軍隊當然叛變,而政府當局的猶豫畏縮又正讓叛軍明白他們可以狂妄到什麽程度。叛軍大部分是迦太基統治區域或屬國的土著;他們了解在雷古盧斯遠征軍後迦太基政府的大屠殺所造成的心理仇恨,也知道苛稅給人民的壓力以及迦太基政府的性格——從不守信又從不寬諒;他們很清楚,如果他們帶著由叛變要來的薪俸遣散回家,會有什麽命運在等待他們。迦太基人久來已在挖坑自陷,現在則把坑中填滿了人,非得爆炸不成了。革命像野火一樣從一個衛戍區燒到另一個衛戍區,從這一個村落燒到另一個村落;利比亞的女人將她們的首飾捐獻出來,作為傭兵的薪餉;許多迦太基公民,其中包括西西裏軍中一些最傑出的軍官,都成為這怒火的犧牲者;迦太基業已兩面被圍,而從城中派出的迦太基軍由於領導者無能,立即全軍潰滅。

當羅馬人看到他們既恨又懼的敵人陷於比羅馬戰爭更大的危險之際,開始越來越悔恨公元前241年的和約(這和約,即使實際上並非太草率,現在也人人覺得草率了),而忘記那時他們自己已如何疲憊,而迦太基又曾如何強大。確實,為了顧及面子,他們不便跟叛軍公然溝通;事實上,他們答應迦太基為這次戰爭在意大利招募新兵,並禁止意大利航海者與利比亞人交往。但在這些友善的行為中,羅馬政府究竟是否熱衷,則殊屬可疑;因為雖然有表面上的這些表示,非洲叛軍仍繼續與羅馬海員交易,因為臨危受命統領軍隊的哈米爾卡曾捉住好幾個與叛軍交易的意大利船長,羅馬元老院為此與迦太基政府交涉釋放。叛軍則將羅馬視為他們自然的盟友。薩丁尼亞的衛戍部隊也像其他部隊宣布贊成叛軍了,當他們眼見無法抵擋內陸無敵的山軍時(約公元前239年),便要把薩丁尼亞讓予羅馬人;甚至連烏提卡社團——他們也叛離迦太基,而現在遭受哈米爾卡軍的嚴重壓力——也向羅馬提出同樣的建議。但後者被拒絕了,只因為接受這個城市超出了意大利的天然邊界,因此超出了羅馬政府的計劃;但他們卻反復思考了薩丁尼亞叛軍的提議,並接受了原先在迦太基人手中的薩丁尼亞部分(公元前238年)。這件事,像接受馬默泰因茲人的轉贈一樣,羅馬人難逃譴責,因為這樣一個勝利的大國竟然肯為不義之地,而屈身與叛變的傭兵結為一氣。這時迦太基正面臨最大難關,乃對這不可原諒的暴行保持沉默;但在哈米爾卡的天才出乎羅馬意料又違背羅馬願望的情況下將迦太基叛軍敉平之後(公元前237年),迦太基的使者立即出現在羅馬,要求交還薩丁尼亞。但羅馬人已不願歸還掠奪之地,用了輕浮而不相幹的理由搪塞,說迦太基人對羅馬商人造成多少傷害等等,並倉促宣戰[1]。在政治上力量即是權利,這個原則在此以赤裸的無恥暴露無遺。迦太基人義憤填膺,理應接受宣戰;設若卡圖魯斯於五年前堅持薩丁尼亞的割讓,戰爭可能會繼續。然而現在,在兩個大島俱失,利比亞處於沸騰,二十四年的大戰再加上將近五年的內戰,國力已不堪任何沖擊的情況下,迦太基只得屈服。只有在反復的請求,在迦太基答應賠償戰爭準備金一千兩百塔蘭特(二十九萬二千鎊)之後,羅馬才不甘願地撤回戰爭之宣告。如此,羅馬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薩丁尼亞;此外,又加上伊特魯裏亞人古代占據的科西嘉島(或許從羅馬與伊特魯裏亞人最後一次戰爭中,羅馬駐軍就一直留守在該島)。不過,在薩丁尼亞,尤其是崎嶇的科西嘉,羅馬人也和腓尼基人一樣,只占據海岸一帶。他們同內陸的土著一直處於戰鬥狀態,或毋寧說,把他們當野獸來獵取;他們用狗作餌來誘捕土著,捕捉之後運往奴隸市場;但他們並未從事真正的征服戰。他們並非為薩丁尼亞本身而要薩丁尼亞,而是為了意大利的安全。現在,羅馬聯邦已擁有三個大島,可以稱第勒尼安海為內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