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羅馬與迦太基的西西裏之戰

西西裏的狀況

約有一個世紀以上,迦太基人與敘拉古的統治者之間的仇恨已將美麗的西西裏島摧殘得滿目瘡痍。兩方面所采用的武器都是政治變節,因為迦太基固然跟敘拉古互相對立的貴族——共和勢力溝通,敘拉古的統治者卻也跟業已附庸於迦太基的希臘人城鎮中的民族派維持關系。兩方都用傭兵作戰——蒂莫萊翁和阿加索克利斯是如此,迦太基的將軍們也是。而由於兩方皆運用相同的手法,因此其間的爭戰便背信而不顧榮譽到西方歷史中絕無僅有的程度。敘拉古是較弱的一方。公元前314年的和約,迦太基仍自限於小赫拉克裏亞和希邁拉以西全島三分之一的領土,公開承認敘拉古對以東各城的霸權。公元前275年,皮拉斯被逐出西西裏與意大利,把大半西西裏島,尤其是大城阿格裏根圖姆置於迦太基人之手;除了陶羅美納和該島東南部以外,敘拉古人則什麽也沒得到。

坎帕尼亞的傭兵

東岸的第二大城墨西拿,則被一幫軍人占領,既不投靠敘拉古,又不投靠迦太基。墨西拿的這批新統治者乃是坎帕尼亞傭兵。在卡普亞及其周圍定居的薩貝利人的不道德習慣,已使坎帕尼亞在四五世紀時成為王侯與城國招募新兵的主要地區——埃托利亞、克裏特和拉科尼亞則步其後塵。坎帕尼亞的希臘人所導入的半生不熟的文明,卡普亞及坎帕尼亞其他城鎮所過的淫靡生活,羅馬霸權在該地所造成的政治無能(然而此霸權在此處施展得又不夠嚴厲,未將其自主權完全剝奪)——這種種因素都驅使符合體位標準的坎帕尼亞的青年投入新兵的行列。他們賣身非常輕忽,而其原因是他們跟自己祖國的土地有了隔閡,是由於軍隊的無法無天,是由於他們已毫不在乎毀約背信。這些坎帕尼亞人看不出有什麽理由雇傭兵不可以把交托在他們手上的城鎮據為己有,只要能夠守得住便好——撒姆尼人在卡普亞本地建立的統治權就是由此得來,盧卡尼亞人攫取數座希臘城池,手法也並不光榮。

馬默泰因茲人

而招引人做這類投資的則莫過於西西裏,因為那裏的政治關系太復雜。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來到西西裏的坎帕尼亞隊長們即已以這種方式潛入了恩特拉與埃特納。約在公元前284年,一夥原服役於阿加索克利斯軍中的坎帕尼亞人,在阿氏死後(公元前289年)幹起了海盜的行業,攫取了墨西拿——此為當時希臘人在西西裏的領域中的第二大城,是希臘人反敘拉古的首要基地。男人被殺被逐,女人與小孩則分配給士兵,而該城的新主人——如他們所稱,“馬默泰因茲人”,意即“戰神馬爾斯的人”——不久就成為該島第三大強權;在阿加索克利斯死後的亂局中,他們相繼征服了西西裏的東北部。迦太基人樂於袖手旁觀,因為這些事情後這個近鄰敘拉古的城市變成了它強有力的敵人。由於迦太基人的協助,馬默泰因茲人得以支撐皮拉斯的壓力,而後者不適時的撤退則使馬默泰因茲人得以恢復其全部勢力。

敘拉古的希羅 敘拉古人與馬默泰因茲人之戰

馬默泰因茲人以之攫取權勢的背信行為,史學家固然應當口誅筆伐,但若以為歷史之神必然會將父親的罪惡懲罰到第四代的子孫身上,則又不符合史實。凡以論斷他人之罪惡為天職的人,可以譴責人的作為;但就西西裏而言,這樣一個好戰的強權開始在其中形成可能是一件幸事——這個強權,業已有八千戰士,在適當的時機,以其自己的人力與資源,可望逐漸站穩腳跟,抵抗外侵者;因為希臘人固然連年不斷在爭戰,卻已日益不習於武備,已不足以與馬默泰因茲人相提並論了,因此叫他們維持西西裏的統一局面已屬不可能。

然而,一開始的時候事實卻有另一個轉向。敘拉古的一個青年軍官,由於出身基羅家族,由於與皮拉斯王有近親關系,又由於在皮拉斯軍中的英勇戰績,吸引了公民與敘拉古軍界的注意——這便是希羅克洛斯之子希羅;軍事參議會推舉他為司令,而公民的意見則與他不合(公元前275—274年)。但他精明的領導、高貴的性格與觀點的中肯,使他迅即贏得敘拉古公民(這些人已慣見暴君至為無法無天的行徑)以及大部分西西裏希臘人的心。他除去了不服從的傭兵(不錯,手法也是背信的),重整民兵,先以將軍之名,後以國王之名致力於重建深深沉淪的希臘國力——方法則為以公民組成軍隊,並招募易於統率的新兵。此時他們跟迦太基人——後者曾與希臘人聯合驅除皮拉斯——則暫時保持和平;他們當前的敵人是馬默泰因茲人。後者是希羅所恨惡、所鏟除的傭兵的同族人,他們是謀殺敘拉古的希臘主人的人;他們剝奪了敘拉古的領土;他們壓迫並劫掠了許多希臘人的小鎮。希羅與羅馬聯盟,發兵攻打墨西拿——而羅馬人則正在這時派兵進攻利基翁的坎帕尼亞人,亦即馬默泰因茲人的盟邦、族人與共犯。希羅被奉為西塞利奧特人的王(公元前270年)之後的一次大勝,得以把馬默泰因茲人封鎖於城墻之內,如此堅持數年,馬默泰因茲人乃確認憑他們自己的力量已絕不足以突圍。以有利的條件投降斷不可能,而在羅馬劊子手落到利基翁人頸上的斧頭必定會在敘拉古落到墨西拿這些人的頭上。他們唯一逃避厄運的辦法便是把該城送給迦太基人或羅馬人,這兩者對於取得如此重要大城的機會絕不會無動於衷。至於交在何者手中為佳,則深足考慮;在大多數坎帕尼亞人經過長時間考慮之後,決心給予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