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羅馬與迦太基的西西裏之戰(第2/10頁)

馬默泰因茲人被納入意大利聯邦

當馬默泰因茲人的使者出現在羅馬元老院之際,乃是世界史中至為重要的一刻。確實,沒有人能預料因渡過這狹窄的海峽所帶來的一切後果;但無論元老院做何決定,其決定之後果必比以往任何決定所帶來者遠為重大,此已殆無可疑。公正不阿者固可質疑:作為希羅之盟友的、不久前才對利基翁的坎帕尼亞人做過其罪有應得之懲罰的羅馬人,可以將同樣罪惡的坎帕尼亞人收為盟友並背信於希羅嗎?這種罔顧信義的土地必將成為群敵申責的把柄,也必將觸怒一切人的道德情感。然而,羅馬人既非裁判,又非為某一方的復仇者。如果問題只是敘拉古人或墨西拿人統治西西裏,則羅馬都可默允。羅馬求取擁有意大利,迦太基求取擁有西西裏;兩國的國策很少有越乎此者。但正因如此,兩者均切望兩國之間保持一中間勢力(例如迦太基人支持塔倫圖姆,羅馬人則支持敘拉古與墨西拿);也正因如此,設若中間勢力無法保持,則兩者均寧可將邊區據為己有。當羅馬人將占領利基翁和塔倫圖姆之際,迦太基曾圖登陸意大利,意在將此二城鎮據為己有,之所以未成,只因偶然事件受阻;而現在,良機向羅馬拱手,要將墨西拿納入其聯邦之內;設若羅馬拒絕,則墨西拿並非保持獨立,或為敘拉古人所有;他們必將投入腓尼基人懷抱。憑此永不可再的機會,羅馬人可以成為意大利與西西裏之間的天然橋頭堡的主人,以自己可以配備的勇敢衛戍部隊防守之——羅馬人豈可任此良機一去不返?放棄墨西拿就等於放棄扼制東西海洋最後一條自由航道的特權,因而必定犧牲意大利商業的自由——這豈是應該?不錯,除卻情感的猶豫和政策的榮譽性以外,尚有其他理由反對出兵:出兵會導致跟迦太基的戰爭,這還是反對理由中最小的;此種戰爭固然必定嚴重,羅馬人卻可以無所畏懼。但更重要的是,渡越海峽便變更了羅馬人一向純粹意大利的、純粹大陸的政策;他們將放棄列祖列宗創建偉大羅馬的體系,將進入另一體系,而其後果卻無從預料。這乃是命運之手從黑暗中伸出、人的計較失效、而唯有以人對自己及對國家的信念與之相握,並追隨之的時刻。執政官建議出兵,元老院深思熟慮,然決議無法達成。最後訴之於羅馬自由民,而自由民被偉大的權勢感激發,而此種感覺正是羅馬人民的精力所孕育出來。意大利的征服鼓舞了羅馬人,正如希臘鼓舞了馬其頓人,西裏西亞鼓舞了波斯人,使他們進入新的政治階段。援助馬默泰因茲人找到了正式借口,就是保護所有的意大利人,而這是羅馬有權行施的。海外意大利人也被納入意大利聯邦之內[1],而由執政官的建議,公民乃決意派兵馳援(公元前265年)。

迦太基人在墨西拿 羅馬人攫取墨西拿 羅馬人與迦太基及敘拉古人之戰

這兩個在名分上都與羅馬有聯盟關系的城國如何反應羅馬的幹預,有重大影響。羅馬詔令希羅不要對它的新盟邦墨西拿再采敵對態度;但希羅有充分的理由不從,正如在卡普亞與圖裏的占領之際,撒姆尼人與盧卡尼亞人不顧詔令,而以宣戰答復羅馬人一樣。然而,如果他沒有支持,這種戰爭將是愚妄之行;如果迦太基人寧取和平,則從他精明而穩健的態度觀之,他將對無可避免之事默允。迦太基不願戰爭,並非不可能之事。羅馬的使者派往迦太基了——而這時離腓尼基艦隊意圖取得塔倫圖姆已七年之久——要求對此事提出解釋。並非沒有根據的舊怨現在在已半忘之後重新提起;為了給戰爭找尋借口,除了其他準備之外,補充外交的軍械庫似乎並非多余,為的是在宣言上使羅馬人站在受害者的立場——而這是羅馬人一向的慣例。有一件事至少是可以確斷的,即迦太基人之圖謀塔倫圖姆與羅馬人之圖謀墨西拿,其構想與借口如出一轍,只不過成功與否造成了不同。迦太基人避免公開決裂。使者帶回迦太基艦隊司令對塔倫圖姆企圖的否認,並附帶了羅馬所需的假誓;而迦太基人所提的相對怨言(這當然隨便都可找到)也極為溫和,並盡量不把羅馬對西西裏的幹預視為戰爭理由。然而,事實卻非如此;因為迦太基對西西裏的事就如羅馬人對意大利的事,認為是內政,任何獨立國都無法忍受外來幹預,因而乃采取相應行動。只不過迦太基選擇的是比較溫和的途徑,而非公然宣戰。當羅馬軍援墨西拿的艦隊由那不勒斯、塔倫圖姆、維利亞和洛克裏的戰艦組成了,羅馬陸軍前鋒在軍事執政官蓋烏斯·克勞狄烏斯的指揮下出現於利基翁時(公元前264年春),出乎意料的消息卻從墨西拿傳出:迦太基人已同那裏的反羅馬黨派達成諒解,以中立國身份在希羅與馬默泰因茲人之間安排了和約;城已解圍;迦太基艦隊停於墨西拿港,城寨中則駐有迦太基軍,共由艦隊司令漢諾指揮。馬默泰因茲人,現在在迦太基人的勢力下,向羅馬司令致謝其迅速援助,並欣然呈報,彼等已不需羅馬勞師動眾。但那精於戰術而勇武的羅馬前鋒指揮官卻繼續航行。然而,迦太基人已做過警告,甚至捕獲了幾艘羅馬兵艦;但迦太基艦隊司令牢記嚴格的命令,不可制造任何敵對的借口,便把船只送還對岸的好友了。看來羅馬人只好像以前迦太基在塔倫圖姆一樣承認自己無用了。但克勞狄烏斯不肯就此遭受嚇阻,第二次渡海終於成功。甫登陸,他立即召集公民大會;照他的願望,迦太基艦隊司令也蒞臨了,仍然抱著可以避免公開決裂的幻想。但羅馬人捉住了他,於是,漢諾和要塞裏的腓尼基人,一者軟弱,一者群龍無首,被擒的司令乃下令軍隊撤退,軍隊從命,而將軍本人也隨同一起撤出該城。如此,未動幹戈,“橋頭堡”已落羅馬人之手。迦太基當局,憤怒於將軍的懦弱與愚蠢,處以死刑,並向羅馬宣戰。將失地收復,乃是至為緊要之事。一支強大的迦太基艦隊,由漢尼拔之子漢諾[2]率領,兵臨墨西拿;艦隊橫阻海峽之際,迦太基陸軍則從北方圍城。那只待迦太基人發兵的希羅,這時也立即開始從南方攻擊墨西拿了,因為他幾乎沒有撤兵。